医院动态
北京天坛医院冯涛团队发现精准诊断帕金森病的新方法
在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等α-突触核蛋白病的早期诊断、早期预警研究领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冯涛教授课题组近日在《Science Advances》和《Movement Disorders》等高水平专业期刊连续发表研究成果。该团队开发出一种可用于检测此类疾病患者血浆中早期生物标志物的新型分子信标方法,以及一种通过种子扩增技术(SAA)检测口腔粘膜细胞中的α-突触核蛋白的方法,可用于α-突触核蛋白病早期和前驱期生物标志物检测,对帕金森病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超过了90%,帕金森病的细胞病理诊断和液体病理诊断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其中,冯涛教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为“Molecular Beacon Based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microRNA-Containing Extracellular Vesicle as an α-Synucleinopathy Biomarker”的论文,介绍了团队开发的新型分子信标方法,用于检测血浆中miRNA44438阳性的细胞外囊泡(EV),这些囊泡的水平可以作为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等α-突触核蛋白病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这项研究采用发现队列&验证队列设计,共纳入了来自中国八家中心的1203名受试者。包括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在内的α-突触核蛋白病患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非α-突触核蛋白病患者、孤立性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等α-突触核蛋白病前驱期患者及健康对照受试者。
该研究发现,与非α-突触核蛋白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相比,α-突触核蛋白病患者和α-突触核蛋白病前驱期患者的血浆miRNA44438阳性EV显著增加。该指标鉴别α-突触核蛋白病患者和非α-突触核蛋白病患者/健康对照受试者具有很高的诊断效力。该研究还发现,miRNA44438阳性EV数量与患者的疾病分期呈负相关。此外,在平均16.3个月的纵向随访中,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浆miRNA44438阳性EV数量显著下降。这一研究提示现血浆miRNA44438阳性EV可作为α-突触核蛋白病早期诊断和疾病进展监测的生物标志物。
冯涛教授团队在《Movement Disorders》发表题为“Detection of α-Synuclein in Oral Mucosa by Seed Amplification Assay in Synucleinopathies and Isolated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的论文,阐释了团队研发的一种通过种子扩增技术(SAA)检测口腔粘膜细胞中的α-突触核蛋白的方法,用于包括帕金森病等α-突触核蛋白病早期和前驱期生物标志物检测。
这项研究通过无创性获取口腔粘膜细胞样本,应用SAA技术检测口腔粘膜细胞来源α-突触核蛋白的“种子活性”。该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和孤立性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的口腔粘膜细胞中α-突触核蛋白的“种子活性”显著增强。应用SAA技术检测口腔粘膜细胞可作为α-突触核蛋白病的早期和前驱期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此外,研究还发现多系统萎缩患者SAA扩增生成的α-突触核蛋白纤维具有更高的蛋白酶K抗性,并且其细胞毒性强于帕金森病患者。这一研究表明,应用SAA技术检测口腔粘膜中的α-突触核蛋白“种子活性”是一种潜在的无创性α-突触核蛋白病诊断和前驱期预警生物标志物。
北京天坛医院冯涛教授为这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于震维和北京天坛医院郑元初为共同第一作者。这两项研究不仅为帕金森病等α-突触核蛋白病早期诊断及前驱期预警提供了新型生物标志物,而且为研究这类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冯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副主任兼运动障碍性疾病科主任。担任国家神经内科医疗质量专家,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学组副组长。长期从事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Neurology和Movement Disorders等本专业主要SCI期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牵头制定《帕金森病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于2020年由国家卫健委颁布。主编帕金森病专著3部,获批国家专利8项。
(冯涛教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