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常识 >>保健常识

健康常识

保健常识

“春夏养阳”与“夏吃姜”

作者:周纡来源:中医科
字号: + - 14

      马上就要入伏了,今年又是四个伏天,在这个漫长炎热的暑季,应该怎样养生呢?

      很多人都引用中医理论,说《黄帝内经》早就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是有人试过吗?这个时候吃补阳的人参鹿茸,不流鼻血就不错了!即使是吃羊肉等温热的食物,也是容易上火的。

      难道《黄帝内经》说错了?非也,是因为理解错了。古人的话,言简意深,不能从字面上去直接解释,看看原文,就明白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是这么说的:“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谓蕃秀。……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这一篇讲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人应当顺应这个自然界阴阳升降的变化规律,调养身体,调整生活起居、睡眠时间,调节精神情志等等,争取与万物同样做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充分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观点。这里的阴阳并不是人体内的阴液和阳气,当然也就不是让大家养阳或者滋阴。“春夏养阳”的意思是让大家注意顺应春夏的阳气升发趋势,不要做逆反自然的事情。

      具体到夏季,就是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现代人睡觉时间已经比古人晚多了,不需要再“夜卧”,需要做到的是“早起”。很多人晚上熬夜,早上晚起,以为睡眠时间够了就行,却不知道这样既妨碍了夜晚“阳入于阴”,又错过了早晨的阳气生发,是非常损耗阳气的。夏季阳气消耗较多,建议在午后睡20-40分钟,有助于补养心气,提升精力。

      很多人出门打伞,抹防晒霜,长时间躲在空调房里,或者睡觉时通宵吹电扇,不接受阳光,不让身体出汗,饮食上也是贪凉喜冷,都是违背“无厌于日”,使体内的阴寒和湿气不能排泄出去,即使现在没有感觉到不舒服,也容易成为以后致病的重要因素。

      当然并不是出汗越多越好,大汗淋漓也是中医非常反对的,中医理论认为,“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出汗太多,会耗伤人体的阳气和津液,可不是多喝点水就能补充上的。尤其是出汗以后,毛孔开放,腠理疏松,如果不注意防护,寒邪湿气更容易侵入体内。适当运动,全身微微出汗,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此外,天气炎热容易使人心烦易怒,急躁上火。此时要“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保持心情平静,“使志无怒”,才能“心静自然凉”。

      顺应自然阳气升降,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民间常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

      生姜是厨房常见的调味佐料,更是一味治病的良药。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等多种作用。其辛温发散之性,特别符合夏季阳气升发的特点。

      夏季人体的阳气向外升散,内部尤其脾胃的阳气是虚弱的,消化能力下降,再加上很多人贪图凉爽,吃凉西瓜、冰淇淋,大量喝冷饮、凉茶,绿豆汤都恨不得冻起来吃,更应该多吃些生姜来温暖脾胃。

      生姜也是有禁忌的,对于阴虚火旺、咽喉肿痛、手足多汗、口臭便秘、痈疡痔疮等热症,要尽量少吃或不吃。民间还有一句谚语说“晚上吃姜胜似砒霜”,这个说法过于夸大了生姜的副作用。夜晚是阳气收敛的时候,生姜发散的作用,不利于阳气收藏,但也不至于“胜似砒霜”,只要不是临睡前吃就可以了。

      生姜味道辛辣,比较刺激口腔和咽喉,我更推荐大家煮一些生姜水来喝,养生防病。剂量可以灵活一些,受风寒时多用,平时少放一点。

      生姜水:生姜1-2两,红枣6-12个,大葱白1-2根。一起煮开15-20分钟,即可饮用。可少加红糖调节口味。夏季加藕1节,可润肺生津。

      最后总结一句话,“春夏养阳”没有错,但不是要大家温补阳气,是要“养护阳气”。



中医科 周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