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动态
北京天坛医院:不断探索服务患者新举措
作为北京市医耗联动综合改革重要内容,《北京市改善医疗服务规范服务行为2019年行动计划》中明确努力改善医疗服务、努力提升医疗质量等5类40条任务。北京天坛医院以整体搬迁为契机,明确“强专科、大综合”的发展思路,通过智慧医院、人文医院建设,不断探索更好的服务模式,推出服务患者的新举措。
多种形式预约 患者不用再“苦苦等”
“我是慢性病,就想一直看一个大夫,这样大夫了解我的病情变化,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是许多患者希望解决的问题。现在,患者只需轻点手机,通过手机“京医通”北京天坛医院主界面上“复诊挂号”选项,按照系统提示登录、绑定医保卡或“京医通”就诊卡后,选择“复诊挂号”就可以看到自己在北京天坛医院的就诊记录,根据记录预约8天内的号源,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可以直接“点对点”预约接诊的医生。
同时,患者在就诊时也可以直接与接诊医生预约下次就诊,医生点击工作站“诊间挂号预约”功能的“一键复诊”按钮,系统可自动筛选出近期医生排班,医生可选择日期和时段为患者进行预约。
在就诊过程中,医生还可以通过“诊间预约”,根据患者的需求、时间安排等,将辅助检查尽可能预约在集中的时间段,同时,“一站式”的预约方式可以让患者不用再到各科室预约检查,有效避免患者多跑路。
北京天坛医院还针对术后出院患者开通了复诊预约专线,提供“一站式”复诊检查、检验和专家号预约服务。患者提供姓名及住院号,后台工作人员即可通过信息查询、打印出院小结,并请相关科室医生为患者预约相应检查、检验项目,患者线上缴费后,可以在预约当天到医院进行复诊、检查,明显减少外地患者在京等待时间。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检查结果获取的时间为患者约好复诊专家号,实现“精准就医”。
20台“AED”值守人员密集区 院内急救体系让就医更安全
北京天坛医院花乡新址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门急诊患者较老院区有明显增加。公共区域面积大、人员密集,患者就医过程中突发危急情况怎么办?北京天坛医院构建了院内急救体系,以保障就医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患者及家属密度高、流量大的区域,北京天坛医院按照快步走1.5分钟的距离为半径画圆,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位于圆心的标准,配置了20台立柜式AED,同时对全院进行培训,达到全院职工全部知晓AED安装及位置、全部医务人员参加急救知识培训、80% 的医务人员掌握急救知识且能够正确使用AED进行体外除颤。
按照院内急救体系,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实行“就近急救”原则,由现场最近科室负责实施抢救,同时,通过院内急救专线通知急诊等专业部门医务人员增援,以确保在急救“黄金5分钟”内实施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的几率。
为了减少急救人员因携带转运设备而增加抵达现场时间,北京天坛医院在院区多个固定地点存放专用平车,并配备统一的急救箱,有专人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发生突发情况,患者能够被快速转运。
MDT(多学科诊疗)平台 “医生围着患者转”
当患者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时,将不用再从心脏科和神经科之间来回跑了——北京天坛医院脑心共患病联合诊疗中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已于近日正式开诊。脑心共患病联合诊疗中心专门针对脑心血管联合病变的患者进行筛查、治疗。接诊时,当医生怀疑患者有脑心共患病的可能,就会内部转诊至该中心,由神内、神外、心内、心外等多学科医生进行会诊,为患者量身定制一套治疗方案。这是本市首个脑心共患病联合诊疗平台。
“脑心同治”只是北京天坛医院开展MDT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多年以前,北京天坛医院就打破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神经重症等学科界限,成立神经病学中心,借鉴MDT理念,北京天坛医院先后成立了心脏及大血管病中心、脑心共患疾病联合诊疗中心等等跨学科平台。
通过这些平台就诊,患者不必再在不同的科室之间辗转,而是由相关科室的医生“围着患者转”,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际需要,采取最适合的综合治疗手段。
智慧+关心 打造温暖的医院
冰凉生硬的候诊椅,往往会给患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也是患者经常诟病的内容之一。为了给患者更好的就医体验,北京天坛医院整体搬迁后,第一件事就是给门急诊的候诊椅穿上“衣服”。据统计,北京天坛医院门急诊共有候诊椅1770组,全部加装了美观舒适的坐垫,医院还组织专人加强巡查和维护,发现老旧、破损严重的候诊椅,第一时间更换。
通过智慧医院的建设,患者也能感受到不少贴心的服务。
在门诊服务大厅,有一个24小时自助服务区,无论患者几点到医院,都可以办理自助预约挂号,解决了以往一些外地患者因为交通工具的原因,到达医院时间较晚,只能等着次日早上挂号的问题。
此外,在北京天坛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大厅里,患者和家属可以通过各种自助机具购买饮料、水果,以及住院必须的物品等;门诊大厅里的共享储物柜,可以为就诊患者提供3小时免费的小到手包,大到行李箱的储物服务;共享轮椅、免费摆渡车,更是时时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方便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