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堂
王忠诚院士对年轻医师成长的鼓励和支持
王忠诚院士对年轻医师成长的鼓励和支持
1999年我在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有一次研究所举办一个全国性学术会议,会议上展示了一个王忠诚院士的手术病例。该病例为一延颈髓内的巨大肿瘤,病人术前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很重,多处求医无门,王院士主刀、张俊廷教授做助手对病人实施了手术。
录像显示,术中主刀、助手的两双手仿佛就像一个人的一双手一样配合得娴熟、默契,术野很干净、没什么出血,肿瘤被完整地自脊髓内摘除。术后病人完全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多年随访未再复发。如此巨大的髓内肿瘤居然能被切得那么干净,病人恢复的竟然是如此之好!!!看完这段录像我当时就被震惊了,完全傻了,除了震惊还是震惊……两相比较下来感觉我自己简直就是一个赤脚医生。
但震惊之余,我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够直接报考王院士的研究生近距离地向自己的偶像学习。因为之前也向其他不同院校的研究生导师表达过类似的意愿,均被以“考我研究生的人已经有了,去考别的导师的吧……你先考其他导师的硕士、以后再来考我的博士……”等理由拒绝。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王院士的研究生来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习。
由于王院士事务繁忙,除了一次公开课之外,我没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王院士。进修快结束时我壮起小胆、事先没有打招呼就直接去了王院士的办公室。当得知一个来自新疆偏远地区的进修生想见见他时,王院士很随和地说“没关系,让他来吧”。面对面见到王院士时,我紧张地语无伦次。王院士和蔼地笑着看着我说:“你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找我有什么事吗?”我说“我叫任天剑,从新疆克拉玛依来天坛医院进修,我非常敬仰您,想考您的研究生。”王院士凝视了我一会说“嗯,小伙子挺有勇气,竞争会很激烈,有本事你就来吧。”听到这句和,我心狂喜,王院士的这句话明确无误地显示出老师的大家风范和海纳百川的气度。这句话激励着我忘我努力,终于2000年我和李德志,还有现在在广州工作的张泽舜一起成为了王忠诚院士的硕士研究生。
来到天坛医院后,王院士召集我们哥仨见面,帮助我们选修基础课程,要求我们要扎实、认真学习,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并叮嘱我们在日后的临床及研究工作中要善于观察、思考,要兢兢业业、实事求是,决不能有丝毫造假。后来,我们哥仨的实验研究工作量均相当大,我们时常会感到疲惫、甚至有时是绝望。但在老师王忠诚院士的悉心指导、点拨、鼓励和支持之下,我们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工作最终都顺利完成。记得毕业答辩会上,我们三个的成绩都相当不错,答辩考核专家小组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评价。事后,私下里王院士和张亚卓所长评价我们哥仨的研究工作,“工作量巨大、完成得很不错、够博士答辩的水平了”。这无疑是对我们最高的奖赏和鼓励。当我第一次将所做的研究工作总结成文拿给王院士审阅时,王院士看完后说“做得很不错,我给你送到编辑部去吧。”一位近八十岁的可敬长者说这句话对我这个籍籍无名的晚辈来说是多么大的鼓励和鞭策啊。
硕士毕业后,我到广州工作了几年后,再读王院士的博士研究生。复试时,王院士居然能将我面试时用英文表述的内容“I abandoned I had in Guangzhou to come here for my dream-Being an excellent neurosurgeon”原样复述出来,令我感动万分,感激于老师对自己这样一个年轻医生的关爱。
令我对老师感到十分愧疚的是,博士毕业后工作这两年我并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成绩,有客观原因,但更是因为懒惰。我想王忠诚院士之所以能够成为神经外科领域的大师、杰出的领导者,正是基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对神经外科事业的孜孜以求,对自己最初理想的无比忠诚。我想,我们年轻的神经外科医生应该在王忠诚院士为我们开创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开拓创新,把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中国的神经外科事业继续发扬光大,这才应该是王忠诚院士最希望看到的。王忠诚院士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他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树立起的一座座丰碑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进。
以此追思,来缅怀我们敬爱的老师王忠诚院士。(神经外科中心 任天剑)
上一篇: 怀念我的导师王忠诚院士
下一篇: 追忆敬爱的王忠诚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