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常识 >>保健常识

健康常识

保健常识

轻松治感冒,关键在于学辨证选对药

字号: + - 14

  寒风凛冽,感冒患者越来越多,不少患者选择使用各种中成药对抗感冒。但是为什么对于有些患者来说,服药的效果并不理想?在面对各种感冒药物的时候,您知道是该“驱寒”还是“清热”吗?

  从中医角度看,治疗感冒要进行辨证,药一定不要乱吃。那么小小的感冒,究竟藏着什么玄机呢?

  今天咱们聊聊普通感冒。

  中医认为感冒是人体感受了“外邪”。中医所讲的外邪,是“风、寒、暑、湿、燥、火”,就是我们说的“六淫”——自然界中本来就有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就像四季一样平常,为什么突然变成了“六淫邪气”呢?都是“过度”坏的事。

  举个例子,刮风是正常的,但如果风特别大,体弱的人、老人和孩子就很容易感冒、咳嗽,这时候“风寒”就成了主要的病因:恶寒、发热、头痛、身体酸痛、流清鼻涕、打喷嚏,但一般发热比较轻、怕冷比较明显,而且嗓子一般不疼、不红肿,汗不多或者无汗,看看舌头,舌苔是偏白色的——出现这些感冒症状,那么基本可以确定是“风寒感冒”。中医的辨证就是“风寒束表”,治法是“发汗解表”,感冒清热冲剂、风寒感冒颗粒、感冒软胶囊这些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有风寒,就会有风热。夏天天气比较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发热、咽痛、口干、不怕冷或者轻微怕冷、出汗多、流黄鼻涕,这时候往往嗓子是红肿的,舌苔发黄,小便也是黄的,这时候金花清感颗粒、银翘解毒片、金莲清热颗粒、蓝芩口服液、清热解毒软胶囊、金莲花胶囊等等,就可以用了。

  其实风寒和风热很容易区别,无非就是有没有怕冷、有没有咽痛、舌苔颜色不同,当然脉象也会不同,不过对于非中医人士,脉象不作深究。

  还有一类感冒,我们习惯叫做“胃肠型感冒”,多半发生在夏季,天气炎热、湿气很重,吹空调又受了风寒,既有“风寒”来袭,又有“湿邪”作怪——“湿邪”有它独特的症状,比如身体沉重,头昏沉,流浊涕,口中黏腻,恶心,食欲差,大便稀或者粘滞不爽,舌苔是腻的。有了这些证据,“藿香正气水”往往是对症的选择。

  这是中医角度最常见的三种感冒,抓住主要症状就很容易分辨。当然临床上感冒变化很快,一开始是风寒,有可能过了几天就变成了风热,那么用药就要随之变化;有时候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病情多变,如果中成药使用不当,还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如果不确定的话,还是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大夫,中成药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用汤药治疗。

  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一点简单的辨证、用药常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家里常用的生姜、大葱等看起来不起眼的食材,都是宝贝:风寒感冒了,切几片生姜外加一根葱白煮水,喝上一碗发发汗,没准儿第二天就有效果。

  什么叫“辩证”

  没有学过中医的朋友,对“辨证”一词总是有诸多的疑惑。证,是中医独有的概念,可以认为是一组症状的集合,也可以认为是从一组症状中提取出来的核心要素,它和“症”有着本质的不同,“证”一定是要经过医生的思维加工处理过的,就像解数学题一样,脑子里一定要有个公式或者模板才行,这个思维加工的过程就是“辨”,医生是在心里去思考患者的“证”。

  “证”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在动态变化着,患者服用了中药之后,病情在不断变化着,证也在变化着,原来的药物有可能就不对症了,需要随时调整。这就是为什么中医要定期调方子的原因,这也是重新辨证的过程。

  中医治病遵循 “理、法、方、药”这四个层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疾病的大部分信息,经过辨证确定疾病的主要机理。有了机理,就有了相应的治法;有了治法,就有了相应的方剂,自然就可以开出对应的中药来。中医治病的关键在于“辨证”,确定疾病的机理是第一步。

中医科  李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