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常识 >>保健常识

健康常识

保健常识

最容易被忽视的耳聋-分泌性中耳炎

字号: + - 14

    今年3月3日是我国第17个“爱耳日”,也是第4次“国际爱耳日”,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爱耳日的主题确定为“关注儿童听力健康”。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0-14岁儿童总数超过2.2亿,儿童耳聋值得特别关注。众所周知,耳聋是常见疾病,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评估数据显示,全球目前共有3.6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占全球总人口的5%;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听力残疾现残率为2.11%,大约2780万,居各类残疾之首(33%),其中60 %以上的耳聋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根据上述数据推算,我国0-14岁听力残疾儿童总数超过460万,其中80万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而且新生聋病儿童患者还以2-3万/年速度增加。正是因为耳聋发生率高、人数众多、危害严重、预防薄弱、形势严峻,我们才需要全民动员、了解耳聋、重视防治,下面就儿童最常见耳聋原因-分泌性中耳炎作一简单介绍。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儿童,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国外有资料统计90%的儿童在学龄前会罹患分泌性中耳炎,并且平均每年发病四次。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会损害儿童的听力,最终影响患儿的言语发育和学习,因此要重视分泌性中耳炎,力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为什么容易发生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复杂,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咽鼓管阻塞、细菌病毒感染、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等都可以引起分泌性中耳炎。鼻炎、鼻窦炎儿童长期鼻塞,肥大的下鼻甲会阻塞咽鼓管;反复睡眠打鼾儿童,肥大的腺样体也会阻塞咽鼓管;过敏性体质患儿因为变态反应,咽鼓管粘膜水肿阻塞咽鼓管;反复的“感冒”,上呼吸道的细菌、病毒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发生感染;小儿咽鼓管呈水平位,鼻咽部炎症易经其倾入中耳,小儿咽鼓管软骨弹性差,软骨段的管壁易发生塌陷而狭窄,影响通气引流,这都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基础。

  如何发现分泌性中耳炎?

  临床表现:耳闷胀感,听力下降,听声音遥远,隐约耳痛,耳鸣,急性期耳部间歇性跳痛,婴幼儿表现为反应迟钝、误听、注意力不集中,看电视开大声等。诊断:1.电耳镜检查可见中耳积液征;2.声导抗测试呈“B”或“C”型曲线;3.听力测试或听性脑干反应(ABR)骨气导阈值检查多存在骨气导差。

  如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1.保守治疗:急性期可用抗生素、激素,同时加用黏液促排剂如口服桃金娘油治疗,鼻塞时可用鼻腔减充血剂。

  2.手术治疗指征:①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②伴有高危因素(腭裂,永久性听力下降,言语发育迟缓或障碍,自闭症,与遗传有关的综合征、颅面发育异常等所引起的认知和言语表达障碍等)的患儿宜尽早手术;③观察期间较好耳的听力水平为40 dB或更差;④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手术应慎重!具体方式:可采用鼓膜穿刺、切开或置管术;腺样体肥大可行腺样体切除术。

  3.佩带软带BAHA:对于不适合手术或不愿意手术的儿童,不论年龄大小都可以佩带软带BAHA,能迅速改善患儿的听力,以免影响听觉发育、甚至言语发育。(耳鼻喉科  薛玉斌  夏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