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科研动态

科研教学

科研动态

我院老年病科张巍教授研究团队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RBD发生机制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字号: + - 14

  我院老年病科张巍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在国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对老年期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帕金森病(PD)重要的非运动症状--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的临床特征及发生机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神经病理蛋白α-Synuclein寡聚体介导的免疫炎症是PD伴发RBD的重要机制,相关研究结果于今年发表在国际神经病学领域权威杂志《Neurology》上。

  PD是由老化、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老年神经变性疾病,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而日益攀升。PD除了具有经典的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及步态姿势异常等运动症状外,还表现为睡眠障碍、神经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感觉异常等多种非运动症状。在PD患者伴发的多种睡眠障碍中,35%~50% 的患者表现为RBD,即在入睡至少90分钟后出现肌肉弛缓消失,并出现与暴力性噩梦的梦境相关的复杂异常行为,表现为喊叫、咒骂、大笑、哭泣、伸手、拍打、舞动、踢腿、起床行走及奔跑等粗暴、猛烈的动作,发生频率为数月1次至每晚数次,常伤害自己和睡伴,造成坠床、骨折及颅内出血等意外发生,严重损害患者及家属的日常生活。研究发现,存在RBD的人群在5年内发展为PD的风险为20%~45%,10年内为40%~65%,且RBD可早于PD的运动症状出现,因此,RBD成为PD患者重要的高危因素和前驱症状。然而,PD患者RBD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张巍教授研究团队共收集了225例PD患者及31例对照者,其中PD不伴RBD组156例,PD伴RBD组69例;采用一系列PD的RBD、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及视频多导睡眠监测技术分析RBD的临床特征;收集患者脑脊液样本84例(62例不伴RBD,22例伴RBD);收集血液样本152例(110例不伴RBD,42例伴RBD),检测患者脑脊液及血液中α-Synuclein寡聚体及多种免疫炎性因子的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并与RBD症状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张巍教授研究团队在PD伴发RBD临床特征的研究中发现,伴发RBD的PD患者不仅病程更长、病情更重、运动症状更明显,且焦虑、抑郁及疲劳等非运动症状同样更突出,因此,严重损害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在PD伴发RBD发生机制的研究中发现,伴发RBD患者脑脊液中α-Synuclein寡聚体及免疫炎性因子白介素-1β、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E2的水平均明显升高,且RBD的严重程度与脑脊液中上述指标的变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表明PD患者脑内大量聚集的α-Synuclein寡聚体可能在RBD相关脑区激活了小胶质细胞,产生大量的神经免疫炎性因子,损伤了神经元,即α-Synuclein寡聚体通过免疫炎症机制参与了RBD的发生。进一步研究发现,PD患者的RBD与其外周血中α-Synuclein寡聚体及免疫炎性因子的水平之间同样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张巍教授研究团队的此项研究全面评价了PD伴发RBD的临床特征,对患者病情评估、预后判定及综合干预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依据;对PD伴发RBD机制的研究在国际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系统的免疫炎症成为PD伴发RBD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及理论依据。(老年病科 扈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