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常识 >>保健常识

健康常识

保健常识

【天坛科普】秋季养生的误区与建议

作者:周纡来源:中医科
字号: + - 14

image.png

      处暑已过,暑气开始消退了,夏末秋初之际,怎么养生为宜,下面由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的专家为您科普一下秋季养生的几个误区和建议。

几点误区,要避雷!

“贴秋膘”

      “贴秋膘”是北方的习俗,主要是由于以前北方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有些人又“苦夏”, 天气热没有胃口,厌食油腻,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到秋天气候凉爽时,食欲恢复,就要提醒补偿夏天的损失,吃点好的,尤其是各种肉,“以肉贴膘”,补充营养。现在夏季有了空调,营养更是不缺,许多人都在减肥降脂,很少有人会“苦夏”体重下降,也就不需要“贴秋膘”了。现在北方的暑气是减退了一些,南方的天气仍然相当炎热,近几年雨水较多,很多人过食生冷肥腻,湿气重是普遍现象,所以大部分人不但不用“贴秋膘”,还应该减少吃肉,关键要注意健脾祛湿。年老体弱或者久病亏虚的人,也要先提升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增加营养。

开空调

      夏末秋初,虽然白天气温仍然比较高,但早晚已经逐渐变凉,此时应勤开窗,多吹自然风,尤其是晚上,还是尽量少用空调,以免受凉感冒。如果实在觉得燥热,建议空调温度设置在28℃左右就够了。

春捂秋冻

      “春捂秋冻”要因人而异,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患者、脾肾虚寒等患者不宜“冻”,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最好的办法是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早晚可以多穿一点,也不要过早穿得太厚实,适度即可。不建议“光膀子”“光脚”不穿袜子,胸腹部和足部要注意保暖。

秋季进补

      对于确实体虚的人,适当进补是有益健康的。笔者建议等天气再冷一些,至少秋分、寒露以后再补,现在湿热还比较重,进补容易助湿生热。中医把虚证分为气血阴阳四个方面,而且药补不如食补,即使是比较平和的煲汤、药膳也要适度、对症,否则反而对身体有害。正如清代名医郑钦安所云:“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是至宝;病之不当服,(人)参(黄)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

多喝水防“秋燥”

      中医认为,秋季是“养收”的季节,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藏,雨水减少,气候逐渐干燥。人体也顺应自然,阳气开始内收,津液也随着阳气向体内收藏,出汗减少,小便增加,所以容易出现咽干、口燥、鼻干、大便干、皮肤干燥等现象。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湿,脾胃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在保证脾胃运化功能正常的基础上,适当多喝水,是预防“秋燥”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但是喝水也是有讲究的,在不口渴的情况下,一次性饮用大量的水,会给肾脏带来负担,使身体受到危害。喝水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小口喝比大口灌更解渴,也利于人体吸收。

秋季养生怎么做才更有助于健康呢?

注意饮食

1.少辛增酸。中医认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是要防肺气太盛。而五行生克理论中“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剩肺气之侵入。所以建议这个季节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2. 慎食瓜果。传统说法“秋瓜坏肚”有一定的道理。大多数常吃的瓜果属寒凉性质,过多食用,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尤其是西瓜,又称“寒瓜”,是清解暑热的佳品,但其他季节是不建议多吃的。

3.润肺养阴。秋燥最易耗伤肺阴。这个季节特别推荐喝粥。明代《医学入门》指出:“盖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喝粥时可以加入一些山药、莲子、百合、银耳、莲藕等温和滋润而不寒凉的食物,协助人体津液的生成和输布。水果方面可以适当多吃葡萄、苹果、石榴、柚子、柠檬、山楂等。

调摄起居

      秋季最适宜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秋天应适当早起,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调养

      秋季随着气温降低,日照减少,花草树木逐渐凋零,容易使人心情低落、忧郁烦躁,应注意调节情绪,保持从容、和缓、恬静、愉悦的精神状态,尽量做到心胸开阔,积极乐观向上,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适当运动

      秋季是一个适合运动的好时节,适量的运动可以调心养肺,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的抵御能力。但此时人体精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锻炼时以身体有些发热、微微出汗、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为标准。

中医科 周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