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护理园地 >>健康指导

护理园地

健康指导

走出抗癌治疗的误区

作者:赵健来源:肿瘤专科小组 发布时间:2024-08-05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患癌以后,患者常常需要接受较长时间且有损伤性的治疗,以至于谈癌色变成了人们的通病,甚至“病急乱投医”,使人们走进抗癌的误区。

 

误区一:癌症病因不清,自然无法预防。

      虽然癌症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但现已明确80%的癌症是由环境因素所致,特别与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关系密切。例如生活在我国北方或贫困山区的居民,喜食厚味,缺乏新鲜蔬菜,多见胃癌、食管癌;南方多见鼻咽癌;吸烟者肺癌发病率较高。由此可见,癌症的发病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及地域差异有密切的联系。

      世界卫生组织在多年前就指出,1/3的癌症可以借助目前已知的卫生知识来预防,并借此作为控制癌症的重大战略,呼吁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低脂饮食,忌食霉变、高盐、厚味食物。这样可以有效减低胃癌、食管癌、肠癌、乳腺癌等常见癌症的发病率。

 

误区二:一旦发现癌症,应该对患者“保密”。

      患者被确诊为癌症时,不少家属因担忧患者不堪突患癌症的精神打击,往往要对他“保密”,以致于不敢让患者去专科医院或肿瘤专业医生处接受治疗。临床上经常碰到患者家属要求医务人员向患者隐瞒真实病情的情况,这曾被认为是对患者的保护性措施。家属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此“保密”会对患者后续的治疗产生一定程度的阻碍。手术、化疗、放疗等一系列肿瘤治疗过程都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如果患者不知情,对治疗难以理解,不能很好地配合,反而容易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样的做法也不妥当,患者的“知情权”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去剥夺。肿瘤的首次治疗对预后常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旦确诊为癌症,切忌因担心加重患者思想负担而忽略了对患者至关重要的首次治疗。家属应协助医生激发患者的求生意志,使其积极配合,变被动治疗为主动治疗,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误区三:患者出现疼痛或疼痛加重意味着病情进展。

      癌症患者的疼痛根据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由肿瘤本身浸润和压迫引起;由肿瘤相关治疗和检查引起;由并发症及其他原因引起。疼痛加重可能不完全是肿瘤进展引起,也可能是非癌性原因造成的。如患者出现严重便秘继发粪便嵌塞或肠梗阻可引起腹痛,放化疗引起皮肤粘膜损伤也会出现疼痛。此外,由于阿片类药物出现耐受性导致药物剂量不能维持原有镇痛效果,也是癌痛患者感到疼痛加重的常见原因。

 

误区四:吃止疼药、打止疼针会上瘾,能忍则忍。

      晚期癌症的疼痛不但是癌症患者姑息治疗期间最主要的痛苦,而且还可以摧毁患者的精神与生活信念,常常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原因。对此,早在1986年WHO就把癌痛治疗列为了癌症治疗的四大原则之一。有的癌症患者和家属错误地认为,打止疼针用止疼药会有成瘾性,而让患者咬牙挺住,可是这样患者还有生存质量可言吗?

      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正确理解成瘾性的概念非常重要。成瘾性是指阿片类药物的精神依赖性,是阿片类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效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强烈渴求和强迫性觅药行为。NCCN《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指出成瘾应具备以下特征:失去控制,渴望、强迫使用和执着,尽管有伤害,仍继续使用。也就是说成瘾的过程是患者在没有疼痛感受的情况下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欣快感而不择手段地去获取药物的行为。

      因此,区分患者是否成瘾主要从用镇痛药的目的上分析,如果患者使用药物是为了缓解疼痛,则不能定义为成瘾。而且大量研究表明,按照癌痛治疗原则规范使用阿片类药物罕有成瘾。

 

误区五:化疗毒性大,患者难承受。

      虽然化疗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血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毛囊细胞等,造成白细胞降低、恶心呕吐、脱发等副作用,但对于全身转移或者手术后体内仍存在的亚临床转移灶来说,用化疗杀灭它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癌症治疗手段。同时,针对化疗的各种副作用,目前已有很多药物可以保护肝细胞、升高白细胞数量,从而减轻化疗对机体的伤害。

 

误区六:出院后就不再回医院复查。

      部分患者症状缓解或肿块消失后自认为已治愈,即放弃治疗,结果很快复发或发生远处转移,病情恶化,使所有治疗前功尽弃。所以,定期复查,继续治疗,尤其对症状有所好转的患者,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今社会普遍提倡“重视癌症,珍爱生命”,因此我们绝不能陷入对癌症的认知误区而栽跟头。只有看清楚癌症的真实面目,才能有效地预防和筛查癌症,科学地治疗癌症,争取最大化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肿瘤专科小组  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