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缺血性卒中治疗“中国方案”再次领跑

作者:卢国强来源:宣传中心 发布时间:2024-06-14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124afaa051f41529533c5296cf4aa239.jpg

      2024中国卒中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天坛脑血管病会议(天坛会)6月14日至16日在京召开。北京时间6月15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布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关于国产溶栓药瑞替普酶、替奈普酶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两篇重磅文章。同时,由北京天坛医院独创的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急诊卒中单元”正式亮相。

      应用这些新突破,急性缺血性卒中(俗称“脑梗”)患者的治疗将更加便捷高效,更多的患者将从中受益。同时这些突破有望改变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指南,撬动世界溶栓药产业格局,让“中国制造”领跑世界。

      据悉,这也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第一次同时发表2篇由同一中国团队开展的不同药物的临床研究,也是这家医学领域的顶刊首次与中国学术会议同步发布研究结果。

“18毫克”—“北京制造”撬动全球产业格局

7c200a3de440074214b7ddefa3069e0e.png

      过去近30年,全球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药“霸主”地位始终被一种叫做阿替普酶的药物“霸占”着。1995年国外临床试验证实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为核心的再灌注治疗,可以极大降低缺血性卒中的致残率并提高患者生存治疗,标志缺血性卒中进入再灌注治疗时代。但这种被西方药企垄断的药物由于生产工艺复杂、产能有限等原因,在全球多个国家均出现供应量不足的情况。

      而同时,作为缺血性卒中发病率较高的国家,我国适应证人群静脉溶栓率仅为40%,相比先进国家,治疗的比例和质量差距明显,降低因缺血性卒中致残、致死率,需要进一步推广静脉溶栓的再灌注治疗,而溶栓药物的短缺,无疑成为在中国推广再灌注治疗的巨大障碍。

“从阿替普酶上市以来,脑卒中溶栓药物研究的证据基本都是来自西方,很少有亚洲人的数据。不同人种之间存在差异,亚洲人直接套用西方人的数据,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存在不确定性。”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认为,需要找到一条中国人自己的路,“药品要自立,证据要自立”。

      瑞替普酶——一种1996年在国外就被批准上市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基因工程改良药,从药物原理上说,这种药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应该有不错的效果,但多年以来由于阿替普酶的“光环”,鲜有人把这种药与卒中联系起来。

      2017年,王拥军团队与一家北京的国企一拍即合,决定唤醒这种“沉睡”了20多年的药物。

      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试验中心主任李姝雅是这个名为“RAISE”的研究项目的负责人。“这是全球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比较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中作用的Ⅲ期临床试验,由全国62家医院共同完成,一共有1412名患者入组。”李姝雅介绍,试验结果显示,对于发病4.5小时适合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瑞替普酶治疗组90天获得良好功能预后的比例优于阿替普酶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患者的比例与阿替普酶治疗组相较无显著差异,“通俗地说,瑞替普酶的效果优于阿替普酶”。

      相比阿替普酶,瑞替普酶不需要估算患者的体重、不需要静脉滴注,只需要间隔半小时两次静脉注射18毫克的药物。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卒中治疗,研究团队优化了这种药物的生产工艺,使得成本大幅降低,这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下一步,我们要开展瑞替普酶的国际多中心试验,让这种‘北京制造’的药物尽快‘出海’。”王拥军说。

54a005b3319568a9b49935ae0145de43.jpg

“24小时”——“扩窗”研究给患者更多希望

c533663cfc078d7fec2542c8ae0d9d0a.png

      事实上,王拥军团队找到的“路”不只瑞替普酶一条。一年前的《柳叶刀》(The Lancet)期刊上,已经发表了团队一项名为“TRACE Ⅱ”的研究。这项研究显示,一种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基因工程改良的新一代特异性溶栓药替奈普酶(TNK),在安全性相当的前提下,效果不劣于阿替普酶。

      “这只是起点。”王拥军说,影响中国再灌注治疗比例的因素多且复杂,找到药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比如很多患者对缺血性卒中不了解,发病后没有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或无法判断发病时间;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不具备静脉溶栓的条件和能力,患者需要转院到能溶栓的医院,时间浪费在路上……”数据显示,约有67%至75%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到院时间超过4.5小时或发病时间不明。挽救患者生命、尽量避免患者致残,时间是关键,而即便经过科研人员不断努力攻关,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也仅仅只有4.5小时。

      能不能突破?王拥军和团队成员们把目光瞄准了这“4.5小时”。

      “我们选择的对象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4.5至24小时的,大血管闭塞但影像学显示大脑存在‘半暗带’的患者,使用替奈普酶进行治疗。”项目执行负责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血管神经病学科副主任熊云云说,“半暗带”意味着这部分脑组织介于正常与梗死之间,恢复正常血流后功能仍然可能恢复,能够让患者免于致残或减轻致残程度。

      这项名为“TRACE Ⅲ”的研究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为了使影像学判断更加及时准确,团队自主研发了iStroke急性卒中智能影像决策平台,作为“助手”,这套系统可以对头部影像进行快速分析评估,找准关键的“半暗带”。

      这项试验共纳入全国58家研究中心516例患者,最终的结论令人振奋:“对于发病后4.5-24小时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且有影像半暗带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替奈普酶静脉溶栓可降低残疾率,且并不增加死亡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患者人数。”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证实静脉溶栓时间窗拓宽到24小时内安全有效。”熊云云介绍,在全球卒中患者中,发病24小时内且存在可挽救脑组织,但因各种原因无法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患者占很大比例,“TRACE Ⅲ”试验为此类患者提供了晚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新方案。同时,替奈普酶静脉注射的便捷的给药方式,有望降低院间转运过程中卒中进展风险。

f7b879260dd3ddf1a16fbc646269c6f1.jpg

“32平方米”——“挽救大脑”的创新“武器”

d3f88dde26eab3a891feefd4d95933a5.jpg

      这是一个仅有3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这也是卒中治疗领域“中国制造”最新理念和技术的集中体现。

      “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中,卒中患者到达急诊后,要经过临床评估,CT、核磁共振等的影像评估等,从进入医院到接受溶栓治疗,往往要一小时左右。对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环节越简单、流程越顺畅,患者等候的时间就越短,就越能保护大脑功能。”王拥军说,正是出于这个目标,才有了这个32平方米的“急诊卒中单元”。

      据了解,这个“急诊卒中单元”是将传统急性卒中的临床评估、影像评估和治疗等关键环节高度集中到一个空间,并加入创新解决方案,堪称“藏龙卧虎”。

      ——快速查体。这里配备了智能化可穿戴设备,可以实时采集患者的血压、血糖等关键信息,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小精灵”。这个完全自主研发的低场强核磁共振扫描仪,场强仅有0.23特斯拉(常规磁共振为1.5或3.0特斯拉),使用220V家用电源,可以方便地移动,更为重要的是,患者无需除下随身或植入的金属物体,直接可以进行检查,大大节约时间。通过自主开发的人工智能影像识别系统,可以在1分半内快速鉴别脑出血和脑缺血,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

      ——信息技术辅助诊断。在这里,可以实现全结构化数据快速录入,基于患者体征和影像学表现,AI可以辅助医务人员进行决策。

      ——创新药物治疗。应用替奈普酶、瑞替普酶等新一代溶栓药物,静脉注射取代以往长达1小时的静脉滴注,药物作用更快。

      通过“急诊卒中单元”,患者来到医院到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可以压缩到20分钟内,且不必再奔波于诊室、影像检查、化验室、治疗室等,为保护患者的大脑功能最大化地争取时间。

      目前,“急诊卒中单元”已经在国内近30家医院投入使用,并开展进一步研究。

      “这些项目的关键词就是‘自立自强’。我国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大国,我们要研发适合中国人的药物和器械、设备,更多地改写指南,让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更快、更方便,让更多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王拥军说。到2030年,国内所有二级及以上可收治脑血管病的医疗机构全部开展静脉溶栓治疗,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比例提升至80%——这是《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定下的目标,按目前中国缺血性卒中发病数量计算,实现这一目标后预计每年可减少约43.5万人因卒中致残。

宣传中心 卢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