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 >>天坛精神

医院概况

天坛精神

两台手术“无缝衔接” 北京天坛医院眼科团队救治特殊的母子患者

作者: 卢国强 刘珊珊 赵晶晶来源:宣传中心 发布时间:2021-06-07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微信图片_20210610103631_副本.jpg

      “我第一次看清自己的脚,原来这么白呢。”说这话的郭先生今年已经48岁,患有先天性高度近视和白内障。同时,郭先生由于唐氏综合征导致智力障碍,且患有脑血栓和抑郁症,年迈的父母担心今后他生活自理的问题,希望能通过手术帮他恢复光明。郭先生常年只能和母亲沟通,而他的母亲也患有白内障需要治疗。北京天坛医院眼科克服重重困难,接力为这对母子进行手术,为他们完成心愿。

      “他之前的视力非常不好,看东西几乎都要贴在脸上,看电视也得离得特别近,走路摇摇晃晃。”郭先生的母亲说,由于唐氏综合征,导致郭先生智力障碍,沟通存在困难,连正常的视力检测都无法进行,同时郭先生患有脑血栓和抑郁症,麻醉风险很高。年逾七旬的父母带着郭先生辗转多家医院求医,但由于他情况复杂,一直未能进行手术。“我们岁数越来越大,身体也不好,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照顾他了。所以我们想尽可能解决一些问题,以后我们不在了,他也能自己照顾自己,减轻别人的压力。”郭先生的母亲也患有白内障,一次在看北京天坛医院眼科主任瞿远珍的门诊时,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提起了自己的儿子。

      “给智力障碍的患者做手术,我还是第一次,听郭先生的情况,难度确实不小。”瞿远珍说,但郭先生父母对儿子48年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了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大家一致决定,挑战这个难题。

      一般的白内障手术在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就可以进行,无需住院,但针对郭先生的特殊情况,手术团队决定住院检查、全麻进行手术。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家属不能陪同住院,而郭先生常年只能和母亲沟通,一旦没有家人陪伴,在陌生的环境中很可能诱发精神上的问题。怎么照顾这个“大孩子”,成为手术团队首先要面对的难题。

      “患者的母亲也患有白内障,同样需要手术。母子两个人一起住院手术,既能解决他们的疾病,又能解决护理的问题,这可能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说是这样说,但是在紧张的病房里如何顺利安排母子同时住院,也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5月26日,母子两人终于同时住院。

      经过全面检查,郭先生双眼除了白内障、高度近视外,还存在左眼角膜病变、左眼黄斑萎缩,情况比较严重。瞿远珍介绍,先天性高度近视导致郭先生的眼轴长度比较长,需要在手术中植入非常少见的1度的特殊晶体。

      同时,郭先生的母亲是一名肠癌术后患者,长期带着造瘘袋,考虑到手术室的无菌环境,必须要在造瘘袋排量最少的上午10点左右安排手术,且只需要在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进行;由于郭先生术前和术后都需要母亲陪伴,因此必须在郭先生麻醉期间为他的母亲进行手术,实现“无缝衔接”。

      几经周折,1度的特殊晶体找到了;手术团队反复推敲,也一步一步制定了详细的方案。

      5月27日上午,郭先生在母亲目送下被推进中心手术室。9时32分,麻醉医生为他进行全身麻醉。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在眼科医师杨柳王淑然的协助下,瞿远珍在半小时内完成郭先生的手术。来不及休息,她必须在郭先生麻醉清醒前赶到位于医院急诊楼三层的日间手术室,为郭先生母亲进行手术。

      “从中心手术室出来,下楼、右转、穿走廊、上三楼……从儿子的手术台到母亲的手术台,距离可能有几百米,但不能超过10分钟。”瞿远珍说,她已经在脑子里计算过很多遍,怎么走才能节省时间。

      “您儿子的手术很成功,放心吧。现在我给您做。”一路小跑而来的瞿远珍给郭先生的母亲吃了一颗定心丸,上午10点整,母亲的手术准时开始,不到半小时,手术顺利完成。

      当郭先生从麻醉中清醒过来时,母亲正陪在他的身旁。他不知道刚刚过去的一个小时里发生了什么,有多少人为了顺利完成这一个小时的工作而奔忙,他只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脚“原来这么白”。

      6月2日,经过复查,郭先生母子的眼睛恢复良好。

image.png

宣传中心 卢国强 刘珊珊 赵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