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战斗在几内亚,展现中国医生风采

作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1-09-07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战斗在几内亚,展现中国医生风采
——来自我院援非医疗队的前方报道

侯卫征、刘洋医生在手术中

麻醉师陈新忠在施行静脉全麻

熊英夜里在为病人输液

杨洁篪外长访问几内亚与华人华侨代表合影

新建成的中几友好医院

    从接受援非任务起,我们就在网络上搜索“几内亚”这个名字,看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几内亚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我们努力地想象它究竟不发达到什么程度呢?
    当我们踏上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的土地才真正认识了“最不发达国家”。到处是低矮破旧的铁皮房,马路狭窄颠簸,红绿灯屈指可数,街区随处可见垃圾污水。中国驻几内亚医疗队驻地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大院”,但这里的环境与这个名称实在不符。院内野草丛生,树下的残枝败叶和腐烂的果实,散发出阵阵恶臭。苍蝇、蚊子迎头碰脸,偶尔不请自来钻进你的耳朵或吸进你的鼻孔。每天供电只有6-8小时,饮用水卫生不合格,需反复沉淀才能使用。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卫生部常年派出的中国医疗队43年来从未中断,一批又一批,他们牢记着祖国的嘱托,肩负着为几内亚人民服务的任务。
    艰苦的生活条件大家还可以克服,但动荡的局势是大家难以面对的。2010年11月16日起,因不满总统大选的结果,几内亚国内爆发了多起严重骚乱,人们上街点燃轮胎,焚烧国家机关大楼,甚至持刀袭击市民、抢劫杀人,共造成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我们只能躲在驻地不敢出门。整夜不绝于耳的枪声、不时飘来的刺鼻的催泪弹烟雾、更有落入驻地的流弹令大家倍感恐惧。
    尽管条件艰苦、安全形势紧张,但大家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治病救人。一天,八点刚过,一辆卧车戛然而止停在驻地门诊前,一位工友,左手托着右手,血浸透了毛巾。“有外伤”,一声吆喝,全队的人冲锋似地下了楼,骨科医生侯卫征、刘洋检查完病情,进行了简单地包扎,止血,并迅速做出诊断:右拇指不全离断伤,右手拇指中节骨折,右拇伸肌腱断裂,急需拍X光片了解骨折情况。经了解在科纳克里有一家华侨开的“翡翠医院”有放射科,队长让工地负责人带着工友去拍片,并叮嘱在那也可以手术。
    病人走了,大家心里都沉甸甸的。工友是中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几内亚,没亲没故,受伤的又是手功能最重要的右手拇指。队长看着驻地门诊的医疗条件和有限的器械问侯大夫:“这个手术你能做吗?”“这有什么不能做的,就是一般的创伤骨科,手术没什么难度,问题是有没有器械”。站在一旁的骨科刘大夫肯定的说,“没问题!” 工友回来了,片子拍了,诊断和侯大夫的诊断不谋而合。工友没在“翡翠医院”手术,而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他信赖的中国医疗队身上。
    “手术室消毒好了,器械准备好了,可以手术了”,熊英护士长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手术室呢?除了一张用诊断床改的手术床外,没有任何一件手术设备,就更别说麻醉机、呼吸机和必要的监护设备,几十年来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清创缝合,尚未开展过全麻手术。对于医生来说,让病人到其它医院去治疗不失为最佳选择。但是队员们深知病人远离祖国,远离亲人,最信任的是中国医生。看着病人痛苦而充满期盼的目光,麻醉师陈新忠和医生侯卫征、刘洋凭着他们多年从医的经验毅然决定立即实行静脉全麻下清创、骨折固定、肌腱吻合修复重建术。手术紧张地进行着,麻醉师陈新忠大夫眼睛紧盯着工友平稳的、连续不断的腹式呼吸。他已做好了准备,万一病人没呼吸了,只有拿出绝招-嘴对嘴的吹了。要做手术就要展开工友的上臂,不知是谁拿来一块宽窄合适的木板,当托手架;没有手术灯,队长用两只手电筒交替照明;胸科的李主任一会给这个擦汗,一会给那个擦汗,忙的不可开交;室内温度高达35度;湿度90%,汗水浸透了大家的帽子、口罩,多么希望有空调或风扇给大家降降温,那是奢侈;那怕是从门缝透出一丝新鲜空气让大家喘口气,这也是不可能的,护士长严格要求无菌的手术环境。坚持、坚持、再坚持!一根克氏针从拇指的顶端打进了骨头里,起固定作用;把破碎的骨头按序排列好;一根根白色的肌腱找到了,完美地吻合上;皮肤一针一针的缝合,在这加一针,在那再加一针,完美的就像锻造一件艺术品。三个半小时的手术终于完成了。一个月过去了,这位姓刘的工友来换药,伤口一期愈合,手指功能保住了。一封盖着上海建工几内亚工程处公章的感谢信静静地放在医疗队队长的办公桌上。成功的喜悦无法言表,付出辛劳的人,内心也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我们用精湛的医术诠释自己的使命的同时,也在用爱心给在异国他乡的同胞带来无限的温暖。中国驻几内亚水电专家组翻译小潘,被送到医疗队时已是晚上十点多了,病人当时高热39.5℃,意识朦胧,烦躁,频繁呕吐,全身状态极差。积极的治疗迅速展开。但由于患者没有亲属,陪护成了一个大问题。护士长熊英、药剂师王慧媛等既承担治疗任务,又充当起了家属的角色。她们守在病人的床旁精心照顾一直到天亮。陈新忠更是为患者接尿倒尿,没有任何怨言。司学众做好香喷喷的鸡蛋羹送到病人床前。五天五夜在全体队员的积极治疗、细心照料下,病人很快痊愈了。当他要离开医疗队时他已经成为了大家的亲人。他感谢祖国医生挽救了他的生命,更感谢大家用无私的爱温暖了他的心,使他感到离祖国并不遥远。
    医疗为外交服务,这是医疗队的重要职责之一。2011年年初外交部长杨洁篪率代表团访问几内亚。按照大使馆的统一部署,医疗队由左鹰、侯卫征、熊英曲梅等组成医疗保健小组,负责代表团的医疗保障工作。他们事先做了周密的安排,准备了各种药品器械,制定了详尽的应急预案。代表团在几内亚的两天时间里,他们冒着酷暑从清晨忙到深夜,出色地完成了各种医疗工作,受到大使馆的高度评价。
    一天晚上,一名53岁黑人男性患者来诊,自诉左前胸剧烈疼痛数小时。医生左鹰、护士长熊英迅速为患者测量血压、做心电图,诊断:高血压病Ⅲ级,心绞痛,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患者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当向他交代一周后可以到当地医院复诊时,他却说我还要找你们看,我最相信中国医生。这淳朴的话语使我们深深感受到援非医疗工作已成为中几友谊的重要桥梁。
    2011年4月13日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中几友好医院落成典礼于当地时间下午4点胜利召开。她标志着中国政府在2006年北京中非论坛上对非洲国家的庄严的承诺,她见证了中国政府对几内亚人民的友好情谊。在中几人民几十年友好的辉煌的长篇乐章中,又奏响了一幕C大调交响曲—友谊地久天长,中国医疗队将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人们提到非洲,更多想到的是贫困和战乱。然而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过:(非洲)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医疗队员克服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用自己高超的医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医疗工作。中国医生的这种精神将植根于几内亚,这是中国医生给非洲带来的美。

中国驻几内亚第二十二批医疗队党支部
2011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