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弘主任医师
科室: 神经外科意识障碍病区 特需门诊
职务:意识障碍外科主任、意识障碍周围神经联合党支部书记
擅长:昏迷及植物状态促醒治疗;意识障碍隐匿意识的多模态检测与评定;无创及手术促醒;残存意识与运动意图的人机交互输出。
更多>>个人简介
何江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国内意识障碍及昏迷促醒领域的领军人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北京卫健委“登峰人才计划”团队负责人。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意识障碍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意识与意识障碍分会 主任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意识障碍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与人机交互专委会 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 意识障碍与促醒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生理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外科学组委员。
近五年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委创新特区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省级课题等20余项;在意识障碍领域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包括在Elife、Brain Stimulation等高质量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国际爱思唯尔Scopus平台意识障碍领域的全球排名第5,全国排名第一。获发明专利3项。牵头获北京市医学科技二等奖,获“北京优秀医师”荣誉。
致力于意识障碍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近30年,研究擅长昏迷及植物状态促醒治疗;意识障碍隐匿意识的多模态检测与评定;无创及手术促醒;残存意识与运动意图的人机交互输出,意识与意识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
擅长领域
擅长昏迷及植物状态促醒治疗;意识障碍隐匿意识的多模态检测与评定;无创及手术促醒;残存意识与运动意图的人机交互输出。
社会任职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意识与意识障碍分会 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 神经调控与人机交互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 意识障碍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 意识障碍与促醒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 神经外科学分会 神经生理学组副组长
中国认知学会意识研究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 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 疼痛学分会 中枢疼痛学组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 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 脑机接口康复专业委员会 委员
北京医学会 神经外科分会 功能神外学组 委员
北京医学会 疼痛学分会 委员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 理事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编委《中华神经外科创伤电子杂志》 编委
学术贡献
北京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意识障碍病区是国内唯一的意识障碍系统性综合诊疗中心,团队在国内首先建立了临床个体化意识评估体系、开展了以脑深部刺激(DBS)和脊髓电刺激(SCS)为核心的神经调控促醒技术、创立了个体化意识障碍精准程控方案,并率先开展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经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等综合无创神经调控技术,极大提高了意识障碍患者的诊疗效果。主持牵头制定的两部专家共识为国内意识障碍诊疗提供规范化的理论和治疗依据。其意识障碍诊疗体系在百余家单位得到推广应用,推动了国内意识障碍诊疗的发展。
研究方向
对意识检测、神经调控、意图识别与输出、康复机器人等进行了持续的临床研究。应用多模态脑成像、神经电生理、眼动追踪等人机交互手段,提出了“弱能动态意识、意图检测与早期人机交互激发”的主动康复理念;建立了多模态“刺激-效应反馈”的神经调控模式,实现了脑肢一体的量化评估和精准干预,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重度弱能患者植入性脊髓电刺激下的“电刺激-运动”康复机器人协同训练研究;研发了基于脑网络图谱的多维变换“床-神经调控”一体化机器人[1]。
科研项目
主要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北京市“登峰人才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军队重大课题等。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B4706100,可恢复性弱能老人高相容性照护康复机器人技术与系统研发,2023/12-2026/11,2500万,主持,在研;
2.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2272118,慢性意识障碍的脑微状态特征与机制研究 ,2023/01-2026/12,75万,主持,在研;
3.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23G10455,面向意识障碍患者的多模式神经调控效应及机制研究,2023/01-2025/12,20万,主持,在研;
4. 北京卫健委“登峰人才计划”,2024/01-2027/12,160万,主持,在研;
5.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YXJL-2022-09000277,意识障碍患者疼痛的脊髓电刺激治疗研究,2023/01- 2024/12,40万元,主持,在研;
6.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1771128,中央丘脑电生理特征在意识障碍神经环路中的关键作用和机制研究 ,2018/01-2021/12,54万,主持,结题;
7.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及软硬件产品研究,2019/1-2021/12,240万,子课题,结题;
8.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Z14110700251411,多模态MR“丘脑-默认网络” 评定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意识的研究,2014/01-2017/12,25万,主持,结题;
9.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及成果推广,Z151100004015219,成果推广-品驰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示范应用,2015/06-2017/05,22万,主持,结题。
出版书籍
《昏迷和意识障碍》
代表性论著
1. He J , H Zhang , Y Dang ,et al.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M-pf in diagnosis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Brain Stimul.2023; 29;16(5):1522-1532. [4]
2. He J, Yi Zhang, et al. Hyperactive external awareness against hypoactive internal awareness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using resting state fMRI: highlighting the involvement of visuo-motor modulation. NMR Biomed, 2014, 27(8): 880-6. [15]
3. He J, Ming Song, et al. Decre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between the mediodorsal thalamus and default mode network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cta Neurol Scand, 2015, 131:145-151. [16]
4. Li Y, Gao J, Yang Y, Zhuang Y, Kang Q, Li X, Tian M, Lv H, He J.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dynamic microstate brain network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CNS Neurosci Ther. 2024 Feb;30(2):e14641. [17]
5. Zhuang Y, Ge Q, Li Q, Xu L, Geng X, Wang R, He J. Combined behavioral and EEG evidence for the 70 Hz frequency selection of short-term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CNS Neurosci Ther. 2023. doi: 10.1111/cns.14388. [18]
6. Zhang C, Yang Y, Han S, Xu L, Chen X, Geng X, Bie L, He J.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Large-Scale brain network changes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 Microstate-Based study. CNS Neurosci Ther. 2023 29(1):296-305. [19]
7. Dang Y, Wang Y, Xia X, Yang Y, Bai Y, Zhang J, He J.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mproves electroencephalogram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patients with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CNS Neurosci Ther. 2023 Jan;29(1):344-353. [20]
8. Dang Y, Xia X, Xu X, Chen X, et al, Zhao J, He J. Long-term functional outcomes improved with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Stroke Vasc Neurol. 2023:svn-2022-001998.[9]
9. Si J, Yang Y, Xu L, Xu T, Liu H, Zhang Y, Jing R, Li J, Wang D, Wu S, He J. Evaluation of residual cognition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based on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europhotonics. 2023 Apr;10(2):025003. [21]
10. Song M, Y Y, Yang Z, Cui Y, Yu S, Jiang T, He J. Prognostic models for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n integrative review. Cell Mol Life Sci 2020, 77:3945-3961. [22]
11. Cui Y, Song M, Lipnicki DM, Yang Y, Ye C, Fan L, Sui J, Jiang T, He J. Subdivisions of the posteromedial cortex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Neuroimage Clin.2018;20:260-266.[23]
12. Xia X, Yang Y, Guo Y, Bai Y, Dang Y, Xu R, He J. Current Status of Neuromodulatory Therapies for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Neurosci Bull. 2018; 34:615–625. [24]
13. Xia X, Dang Y, Chen X, et al, He J, Zhao J. Long-term functional prognosi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CNS Neurosci Ther. 2022;28(8):1249-1258. [10]
14. Wang Y, Niu Z, Xia X, Bai Y, Liang Z, He J, Li X. Application of Fast Perturbational Complexity Index to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for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IEEE Trans Neural Syst Rehabil Eng. 2022;30:509-518. [25]
15. Yu YT, Yang Y, Wang LB, Fang JL, Chen YY, He J, Rong PJ. 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monitored by fMRI: The first case report. Brain Stimul.2017;10:328-330. [11]
16. Song M, Yang Y, He J, et al. Xu R, Jiang T. Prognostication of chronic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using brain functional network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Elife. 2018 Aug 14;7. [5]
17. 何江弘,赵继宗等.《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0.19: 977-982. [7]
18. 何江弘等. 《慢性意识障碍神经调控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9;35:433-437. [8]
19. 何江弘等. 《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2020版)解读.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 6(3):135-140. [26]
20. 何江弘等. 《2018年版美国意识障碍实践指南》解读.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 17(1):4-7. [27]
出诊信息
科室 | 时段 |
星期六 11-30 |
星期日 12-01 |
星期一 12-02 |
星期二 12-03 |
星期三 12-04 |
星期四 12-05 |
星期五 12-06 |
---|---|---|---|---|---|---|---|---|
特需神外 | 上午 | 特需 | ||||||
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