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谷爱凌、苏翊鸣夺冠时,我们就在旁边!——揭秘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

作者:卢国强来源:宣传中心 发布时间:2022-02-15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1.jpg

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

      这是冬奥会最年轻的项目之一。在这里,运动员要从垂直高度48米、坡面30°的起跳区全速滑下85米,在空中完成旋转、抓板技巧动作后,在坡面38°的落地区平稳着陆,被国外队医戏称为“疯狂的极限运动”;

      在这里,有这样一支队伍,在谷爱凌、苏翊鸣夺冠时,尽管近在咫尺却必须坚守着岗位,只能等最后一位观众离场后,与创造奇迹的赛道合张影作为纪念,在没有太多可供借鉴的保障经验的情况下,保护着赛场上的运动员和赛场外的观众的健康和平安。

      2月15日,“水晶鞋”将完成本届奥运会全部项目的比赛,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医疗保障团队胜利完成自己的使命,将要挥别首钢……

秘密”筹备300多天

      按照赛程,从2022年2月7日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开始,到2月15日单板滑雪大跳台决赛,首钢滑雪大跳台共有4个项目进行比赛,赛程并不长,但医疗保障准备工作从一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这里是北京赛区唯一一个雪上场馆,而且全是新项目,可供借鉴的场馆医疗保障和救治经验很少。”场馆医疗官、北京天坛医院人力资源处处长康帅说,为了尽早熟悉场地和救治流程,大约从2021年3月开始,医疗保障团队就开始进行技术准备和各种推演。

      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共有成员74名,分别承担运动员和观众的医疗保障工作,在团队组建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除了场馆医疗官康帅、副医疗官王昊神经外科专业的骨干外,保障团队成员还分别来自骨科、颌面外科、普外、心内、呼吸、急诊等专业,一方面能够满足创伤救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够应对常见内科疾病的救治。

      “首钢滑雪大跳台共有4个医疗站,两个FOP(比赛场地)医疗站一个在起跳台旁,一个在结束区;还有一个运动员医疗站和一个观众医疗站。”康帅介绍,从前几年的经验看,落地区是最危险、最关键的地方,而最难的是中段的平台区,那里有近40°的陡坡,“人爬上去都困难,不要说转运了”。

      在接下来的300多天里,在冬奥组委和医院的帮助下,医疗保障团队一面尽可能多地收集赛事保障经验,一面充分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反复讨论、演练应急预案的各种细节和每一个结束动作,每个环节衔接要求精确到秒。

      “真到了赛场上,一旦发生意外,我们和运动员一样置身聚光灯下。尽可能减少伤员痛苦,快速高效救治,我们的一举一动表现的是中国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精神面貌,所以一点都不能含糊。”康帅说。

2.jpg

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起跳高度和落地坡面对雪上极限运动医疗保障提出挑战

33333333333.jpg

首钢滑雪大跳台,放飞梦想的地方

进场,迎接“决战”

      2021年12月1日开始,保障团队陆续进驻首钢滑雪大跳台;农历“小年”刚过,“大部队”全部到位。

      “太美了!”刚到赛场,队员们就被覆盖着白雪的“雪飞天”惊艳了。但是还没来得及兴奋,队员们就被拉到医疗站,开始“真刀真枪”的演练。

      如何在保护固定上肢的情况下脱卸伤员的雪板,在坡道上抬起伤员脊柱板时如何协调4位保障队员起身的高度姿势,在救援过程中如何随时保护运动员的隐私,如何让重达300斤的船式担架“听话”……

      颈托、固定支具、脊柱板的使用、伤员搬运,一些在手术室里很容易的工作,在天寒地冻、滑不留脚的雪地上,却让这些优秀的医生们显得笨手笨脚。“想游刃有余,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反复练习。”副医疗官王昊说,每次演练,团队都要多角度记录,大家对照录像中的问题反复练习,不断改进。

      “摔跤、流汗,甚至流血都是常事,但是没有人叫过苦,反而是都憋着一股劲。”队员曾峥说。这段时间,康帅王昊两位医疗官经常是从早上6点开始工作到次日凌晨,房间里的灯光甚至彻夜长明。

      冬奥会首席医疗官、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周建新多次到首钢滑雪大跳台,指导医疗保障团队工作,由于大跳台项目的挑战性和危险性,FOP医疗救援也受到国际奥委会科学和医疗委员会官员的特别关注,IOC的医疗官员特别针对保障团队的装备和药品,救援流程和紧急预案进行考察并高度肯定,IOC急救专业的医生又给保障团队讲授了新的知识和救援要点。

      艰苦的练习效果明显,队员们配合越来越默契,救援效率和效果越来越好。正在大家暗自松一口气的时候,到赛场考核救援工作的国际雪联竞赛主管Ritchie又给团队出了两道“难题”。

      “Ritchie亲自模拟受伤运动员,提出两个问题:起跳平面距离地面12米高,运动员如果在此处坠落,伤情会非常严重,怎么才能用最快速度把伤员平稳地运送到落地区进行救援;运动员坠落在倾斜角度近40°的坡道上,因疼痛焦躁而卷曲身体,如何安全固定运动员,防止运动员和救援者不从坡道滑落?”康帅说,这“当头一棒”让保障团队再次警醒。

      经过团队反复设计和练习,Ritchie提出的问题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最终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雪联的认可,他们认为我们的处置是准确的,固定和转运非常专业、安全和快速。他们说,我们是一个团结和装备精良的团队,是具有奥林匹克精神的医疗团队。”对于保障团队来说,这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农历除夕,保障团队是在雪上度过的。清晨6时出发,6时30分许全部就位。“运动员”从赛道上飞速滑下时突遭意外,FOP团队各司其职,快速有效将“伤员”转运……一场雪上全要素演练,成为全体队员最难忘的除夕记忆。

      演练结束,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通过视频给保障团队送去了新春的祝福,医院工会准备的慰问品也送到每一位队员手中;队员们在空闲时间给自己开了一个简单的联欢会,在忙碌的工作中,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北京冬奥会首席医疗官、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周建新带领国际奥组委医疗委员会视察

医疗保障团队研讨救援技术细节

首钢滑雪大跳台赛道救援转运演练

滑雪大跳台坡道船式担架固定

你好,北京冬奥会!

      冬奥会真的来了!

      8时51分。

      “赛场有运动员摔倒,裁判中止比赛,示意医疗介入!”

      “FOP呼叫医疗官,吴瑞卿医生已进入赛场查看伤员。”

      “伤者右腿部着地后疼痛无法行走,需要转运!”

      医疗团队携带脊柱板、颈托和急救包进场,2分钟内将伤员运至场地外,比赛继续;保障队员、骨科医生曾峥快速评估伤情。

      “FOP呼叫医疗官,怀疑伤者右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需转往定点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此时,时针指向8时56分。15分钟后,伤者被转运至定点医院;半小时后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右膝关节外侧韧带断裂,已经迅速采取治疗措施。

      2月3日首个冬奥会训练日开始,这样的场面在首钢滑雪大跳台经常出现,由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初君盛国际医疗部护士长杨志凤带领16位医护骨干和4名高校志愿者组成的FOP医疗站和赛道医疗点团队承担着比赛场地救援和医疗保障的最前沿任务;而此时,观众医疗保障工作也已经启动。

      “每天6点钟到场地,部署各点位工作,等待观众入场;最后一名观众离场后,检查设备和场地,我们再离开。”团队成员杜万良说,虽然看似简单,但每一天的保障工作,都在考验着队员们的观察力和耐心。同时,身处闭环外的观众保障团队还与医院、闭环内团队衔接,建立了后备医疗物资补充供应的保障链。

      创造历史的时刻来了!2月8日,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国运动员谷爱凌以188.25分获得金牌;2月15日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中,中国队选手苏翊鸣夺得金牌!

      就在全场陷入欢乐的海洋时,近在咫尺的保障团队却必须保持冷静。“我们有的点位可以看到转播,谷爱凌夺冠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激动,但是只要观众不退场,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只能把欢呼放在心里。”杜万良说。直到现场观众全部离开,保障团队的工作人员们才有空闲时间,以谷爱凌夺冠的大跳台为背景拍了一张合影,纪念这个历史时刻。

      “夺冠的那一刻我们在保障呀,大多数人可以看到那激动人心的一刻,特别是FOP医疗站,看得可能是最清楚的。”康帅说,但团队每一个人都尽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让所有人看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

      “2月8日,决赛日!北京的蓝天格外艳丽,容颜如玉、身姿如松的谷爱凌,从大跳台的顶点俯冲而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见证金牌时刻,‘水晶鞋’北侧守护者流过多少血、流过多少汗都值得!”队员曾峥写道。 

      2月15日,首钢滑雪大跳台完成了本届冬奥会的比赛任务,完美谢幕,医疗保障团队也将准备回归本职,回到诊室、手术台。精彩的比赛、艰苦的工作,给团队每一个人都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冰墩墩’到货没,结束后我要去‘抢’一个!”说起完成任务后的愿望,大家不约而同地说。

FOP紧急赛道转运受伤运动员

FOP医生为受伤运动员快速查体指导下一步治疗

观众医疗保障团队在工作中


宣传中心 卢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