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肿瘤2病区是治疗复杂颅底肿瘤的专业病区,主要包括垂体瘤,颅咽管瘤,颅底脑膜瘤,听神经瘤,三叉神经鞘瘤,颈静脉孔肿瘤等高难度的颅内肿瘤,其中垂体瘤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大型侵袭性垂体瘤的个性化手术治疗、听神经瘤面神经功能与听力保护技术、颅内转移癌手术治疗及基于分子病理开展的综合治疗等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该病区拥有最先进的神经系统导航技术,神经内镜技术,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术中荧光引导技术和现代内分泌治疗手段等全套治疗颅底复杂疾病的技术手段,每年完成各类脑肿瘤手术近千台,治疗效果达到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水平。
由于颅底肿瘤治疗难度大,风险高,颅底外科被誉为神经外科皇冠上的明珠,天坛医院颅底肿瘤专业不畏艰险、积极探索,在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培养和拥有了国内最好的颅底外科治疗团队。
学科带头人贾旺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贾旺教授分别于2009年和2013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Barrow神经外科研究所和英国卡迪夫大学外科肿瘤研究所进行交流学习。对于各种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颅底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颈静脉孔区肿瘤)以及脑转移癌微创治疗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课题负责人,贾旺教授紧密围绕常见颅脑肿瘤的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和精准技术研发转化,展开深入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51篇,累计影响因子243分。先后获批国家级级省部级课题9项,在研课题6项。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中国装备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会长,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颅底外科学组组长,《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主任。
贾桂军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30年,担任颅底肿瘤病区主任多年,在颅底肿瘤手术治疗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备受国内外同行的推崇和患者的赞誉。主持或参与北京市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基于临床信息的垂体瘤蛋白质分子网络的研究”和脑肿瘤分子病理相关的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荣获2006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6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李德岭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副主任兼肿瘤二病区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北京学者,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第三届“国之名医-青年新锐”;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及其它7项省部级研究项目,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作者在Science、Theranostic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6篇,成果被柳叶刀子刊等引用并高度评价。擅长应用多种新技术精准切除垂体瘤、听神经瘤、脑转移癌和颅底肿瘤,精于脑胶质瘤、淋巴瘤等的诊断与治疗。
临床诊疗方面,在一整套先进、实用的显微手术技法基础上,伴随着神经内镜、神经导航、多模态影像融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陆续应用,微创治疗理念,即在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神经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病变的全切除,在每一例经治患者的诊疗过程中都得到更充分地贯彻和体现。以听神经瘤领域为例,团队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将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提高至70%~80%,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此外,本中心开拓创新,对于深部或位于功能区的较小脑转移瘤及胶质瘤患者,团队率先开展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的国产研发,突破国际上技术封锁,多个参数均优于国际同类产品,为该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开展柔性电极基础研究,与国际顶尖团队合作,提出紧密贴合在脑干等不规则区域的柔性可拉伸高密度微阵列电极在精准识别脑干重要核团、神经传导束、肿瘤功能学边界等方面具备重要的临床转转化价值。这一研究成果2022年3月25日在线发表于Science期刊。此外,本团队开发的高分子柔性有机电极用于听神经瘤术中蜗神经持续监测的应用也被Nature子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收录发表.
神经外科肿瘤2病区在以下几个领域的科研工作中也处于领先水平:(1)探究垂体瘤侵袭性相关的基因、蛋白等不同层次的分子机制;(2)搭建垂体瘤和听神经瘤真实世界诊疗和规范性随访的全国范围内疾病注册登记研究平台;(3)开展电生理监测技术、荧光引导肿瘤切除技术等科研项目临床转化;(4)探索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在面瘫智能分级、垂体瘤药物治疗有效性预测等领域的应用。(5)脑转移癌的分子预警和综合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