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北京天坛医院举行庆祝第六个中国医师节暨纪念医院建院67周年主题活动

作者:岳朴来源:医务处 宣传中心 发布时间:2023-08-18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7243b0778b19b94f467a5806ec828efc.jpg

      主题为“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的北京天坛医院庆祝第六个中国医师节暨纪念医院建院67周年主题活动16日下午举行,医院领导及部分医师代表参加活动。

9474bef6a08ce1676c35ce5d492510a7.jpg

      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在致辞中表示,设立“中国医师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1100多万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在刚刚过去的历经三年的疫情防控“战役”中,全院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疫情防控、治病救人的第一线,打赢了这场“攻坚战”;刚刚经历的强降雨自然灾害,医务人员们再次挺身而出,支援受灾地区、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感谢全体医务人员的牺牲和奉献,让‘天坛’成为一张优秀的‘名片’,成为今天的‘新天坛’。祝大家医师节快乐!”王拥军说。

3ad884a7eff1d6842db3622804616b42.jpg

      主题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主任医师赵继宗分享了自己从医50多年,率领神经外科从落后到与发达国家“同行”,不断追求突破力争成为“领跑者”的心路历程和感悟。随后,神经病学中心王展医师、神经外科学中心任晓辉医师和高压氧科王丛医师也分别分享了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中始终坚守医者的初心,为患者服务的故事。

43d76dc58e7ea7c9734068dfffca4279.jpg

      几位医者的故事感染了参加会议的副院长巢仰云,他给大家讲述了自己从一名普通外科医师一路走来的故事。“医患之间多一分理解,就会收获一份信任,传递一份情感。”巢仰云说。

79bfcaa3ab40f6d5e0c40ef82a8dc5ff.jpg

d5c054f22993b2a611ec9d9e87866eb7.jpg

4945e924ac867e018282cd05fbb0120f.jpg      活动中还揭晓了“2023年急救技能考核”“2023年‘图聚’群英—青年医师阅片能力竞赛”等业务技能比赛结果,并现场颁奖。

d258751092573287559909f6e0ca63c2.jpg

      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管仲军在致辞中代表医院党委和党政班子,向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管仲军表示,虽然时代在变迁、医疗技术在进步,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不能忘记自己从医的初心,要始终牢记医学的使命。“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要更多地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的声音,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管仲军要求,要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贯彻到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中,赋予医师职业和医师节新的时代意义。“让我们在天坛医院这艘‘航空母舰’上共同成长,祝大家工作顺利,健健康康。”管仲军说。

       主题活动由医务处工会联合举办,医务处副处长单凯主持。

2023年急救技能考核优胜奖

d207c1238aa9a3f2b0898d470f43d458.jpg


儿科徐娟玉、国际部综三石金鑫

呼吸内科牛津牧急诊科赵佩瑶

急诊科郝锋、实验诊断中心陈柯霖

口腔科李婧瑜、全科医学科陈思雨

神经病学中心王丹丹神经病学中心邰宏飞

内科杨承志神经外科学中心范阳华

外科胡青峰、血液内科赖雯苑

重症医学科孙秀梅、重症医学科周益民

泌尿外科王晓雁日间手术部孙哲

感染科王靖宜中医科王林



2023年“图聚”群英—青年医师阅片能力竞赛8196569b1ee2d39e6cc3f74dae8fe8d8.jpg

一等奖:心内科医师魏欣杨承志、胡奕然

8aa1629af4800ce00c56479735abee63.jpg

二等奖: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医师高德智鲍恩萌王宽宇

高压氧科医师刘亚玲王丛任梓齐

放疗科医师刘帅刘海龙、李亚农

8fb0950e0c5bf2af057889802d501675.jpg

三等奖:

眼科医师雷鹍徐婧滕达

核医学科医师袁磊磊、王凯

神经外科学中心医师葛培聪、周文剑龙、赵宝田

呼吸内科医师金贝贝牛津牧吴秀秀

综合医疗三病区医师李婧婧程晓玲刘丽

老朱的第十次住院

神经病学中心 王展

21fcb8d5089fc0a4635301a24be01aff.jpg

      “我们老爷子这次就是要躺着进来,走着出去,做不到我们就不出院,你看着办吧!”电话被挂断,主管医生赵惠卿看着躺在病床上一脸无辜的病人老朱,又委屈又无奈。

      老朱今年63岁,病史9年,算上这次已经是第十次住院。老朱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伴姿势步态异常,诊断为帕金森病。从2015年开始,老朱就以1年1次或者1年2次的频率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运动障碍性疾病科住院,经过多次调整药物治疗,每次都有较好的改善。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老朱的服药量越来越大,吃药次数也越来越多,并且药效逐渐减退,表现出吃药后起效延迟、药物持续时间缩短,当药效减退时老朱几乎寸步难行。2年前老朱下定决心在功能神经外科完成了DBS手术,手术之后状况一直不错,药量慢慢减下来,病情也相对稳定。但是帕金森病毕竟是个慢性疾病,目前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还是手术也都无法阻止这个疾病的发展,所以老朱的病情还是在逐渐进展。

      第十次住院的老朱无法自行行走,状态也大不如前。医生们反复追问下老朱才告诉大家,在家里摔了无数次跤,再看看老朱的屁股,高高的隆起了青黑色一大片,局部皮肤还有破溃,左侧更明显,而且老朱的四肢肌张力也很高,躺在床上硬邦邦的,摆什么体位就是什么体位。住院第二天老朱的血化验结果出来把主管医生吓了一大跳,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血沉等项目都严重不正常,下肢超声显示还有肌间静脉血栓。医生们赶紧下病重医嘱,进行心电监护、输液水化,大家都在暗暗祈祷老朱可别因为肌溶解而导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问题,那样的话对老朱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主管医生跟老朱的家属交代病情,家属对老朱跌倒的事矢口否认,反而埋怨医院没有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好在老朱复查的指标一天比一天好,住院一周的时候肌酸激酶已经明显下降,复查电解质和肾功能一直正常,病重停了,心电监护也撤了;老朱的精神状态也较入院时好了不少,左侧臀部的血肿慢慢消下去,破溃的皮肤也已经结痂,肌张力逐步下来后肢体可以在床上比较自如的活动,就是还是不能下地行走,但已经可以在床旁站一站。考虑到老朱目前病情稳定,可以考虑出院进一步在家恢复,主管医生赵惠卿打电话跟家属沟通,才有了开头一幕。

      现在怎么办?突破口在哪里?

      赵惠卿问老朱愿不愿意出院,老朱却不愿正面回答。通过照顾老朱的护工医生们了解到,老朱的老伴和儿子都是搞个体的,起早贪黑,很是辛苦,实在没有时间每时每刻照顾老朱。家人们想在家请个保姆照顾老朱,老朱不同意,想让他去医养结合的养老院,老朱说这就是送他去死。所以白天家人们只能让老朱在家一个人待着,吃药也不规律,还经常摔跤。

      突破口还是在老朱!上级医师王展跟老朱聊了好久,告诉他,帕金森病到了一定阶段护理很重要,有人专门照顾他非常重要,现在老伴和儿子需要挣钱养家,把他送到养老院并不是不要他或者嫌弃他,而是能更好地照顾他。家人们对老朱的关怀是真切的,希望老朱能够改变对养老院错误的看法。最终,老朱接受了王展的意见,跟家里人商量去养老院的事情。

      主管医生再次给家属打电话的时候,发现家属态度已经缓和了很多,主动询问老朱何时出院,说已经联系好了养老机构,准备带着老朱去养老院好好休养。老朱也是相当的给力,出院那天竟然可以扶着助行器慢慢地走几步,达到了家属“躺着进来,走着出去”的住院要求。

      其实医患关系并没有那么难搞,只要多用心,详细了解患者、家属的真实情况,真切地理解患者及家属的处境,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找到突破口,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作为医生,不要做问题的制造者,而是要做问题的解决者,医者仁心,把心放在患者和家属的身上,他们是会体会到的。

新疆和田神经外科20年发展

神经外科学中心 任晓辉 吴震

07d12a436674ac638174002c8db3712f.jpg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区,全地区178万人口中,维吾尔族占97%。该地区属于国家四类地区,风沙、干旱、盐碱被称为和田“三害”,每平方公里年平均降尘600多万吨,全年浮尘天气200天以上,沙尘暴60多天。恶劣的气候让不少援疆干部肺部、气管、眼结膜都出现了病症。

       和田地区神经外科的发展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大外科时期(2012年前);第二个阶段为独立专科时期(2012-2018),可以开展开颅手术与微创手术;第三个阶段为亚专科时期(2018至今),可以开展各种脑肿瘤、脑血管病和脑外伤的治疗。

       20年前的新疆和田神经外科尚未独立分科,隶属于大外科病房的神经外科专业组,专业人员仅3人,只能开展简单脑外伤和脑出血的救治。

       今日的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已成为集显微神经外科,血管介入神经外科等多方向的综合性神经外科,每年收治患者约1500人次,以头颅外伤、高血压脑出血动脉瘤、颅内肿瘤为主。

       当地神经外科的发展离不开北京天坛医院的帮扶。天坛神外援和20余年,先后15位援疆专家来和帮扶,历年的援疆医生有吕刚刘力李春德王磊耿素民延鹏翔齐巍韩利江姜除寒李鑫叶迅何子骏任晓辉罗岗吴俊等。在和田,专家们率先开展了诸多新技术和新手术,许多技术都是和田地区的首次,让边疆地区的百姓享受到了首都的医疗水准,为和田地区的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民族团结做出了优秀的榜样。这里的手术室布置、工作流程、ICU和护理理念,与天坛医院一脉相承,手术理念与天坛标准所差无几。这一切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20余年来天坛专家留下的脚印。在和田,天坛医院捐赠的第一台显微镜,还在用来显微培训和教学。

       吕刚是中组部派出的第四批援疆干部,也是天坛医院派出的首位援和神外专家,2002-2005年挂职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在为病人治病的同时还把显微外科手术带到了和田。当年,他的工作条件简陋,办公室连取暖的煤炉都没有,但他安于清贫、甘于寂寞,始终坚持为当地百姓服务,被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亲切称为“亚克西医生”。随后一批又一批天坛专家从不同方面提升和田神外水平。叶迅自费为挂职的和田地区人民医院购买了价值11万元的仪器设备,并为当地建立起首个神经外科显微操作培训实验室,用于开展显微血管吻合和常见手术入路的教学实践。任晓辉作为联系人之一,在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与和田地区团委的支持下,促成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第二党支部对维吾尔族医学生的助学捐赠活动。该活动由时任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的贾旺神经外科第二党支部书记吴震一起倡导和发起,第一批资金已经为新疆医科大学两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和田籍学生,提供连续5年每人共计5万元的学费及本科期间赴天坛医院参观学习的机会。

      从受援地的实际需求出发,天坛医院派出经验丰富的专家开展对口支援和医疗扶贫工作,变‘输血’为‘造血’,着力在工作中以“师带徒”模式手把手传帮带,通过科室授课、手术实践、跨学科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年轻医师独立操作能力,提高受援地医务人员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把‘天坛标准’的医疗服务和‘带不走的医疗队’留在了受援地。

      援疆教师阙仲文在和田填写了一首《满江红》,表达了大家的心声:“志士西来,和田地,昆仑北麓。别亲人,远离故土,建设西域。不惧风沙迷望眼,何患浮尘袭衣衾。争朝夕,贡献才和智,谱新篇。赴西北,心起伏。是党员,焉怕苦!乘雄鹰,冲破雾山云海。丹心一片育桃李,巧手一双绘宏图。愿春雨滋润南疆地,边陲固。”

高压氧之希望的曙光

高压氧科  王丛

e2cf25c68718f124be8bcb1993aa5daf.jpg

      北京的春天万物复苏,病毒也在蠢蠢欲动。今年4月10日清晨,儿科病房一位因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导致急性坏死性脑病的6岁小患者,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高压氧科即将进行她的首次高压氧治疗。妈妈轻声呼唤着躺在平车上的女儿,但小姑娘很少回应,眼睛半闭半睁,偶有微弱应答,还不时扭动四肢。看到此情此景,我们不禁为这个病情严重的小患者担心起来,然而,令我们感动的是,即便如此,小姑娘依然被妈妈梳洗打扮的干净整洁。由于患儿存在意识障碍,很多康复治疗不能配合,早期高压氧治疗对她来说是康复治疗的关键第一步,无论对于家属还是我们,都是充满了未知、担忧、挑战和希望。

      流感严重并发症主要累及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急性坏死性脑病是流感病毒感染严重并发症之一,多见于儿童,90%的患儿非死即残,只有小于10%的患儿可完全康复。这位小患者在北京儿童医院监护室熬过了艰难的急性期,在翻看她厚厚的病历时,作为一名医生,更作为一位母亲,我仿佛能看到孩子在经历持续高热、心肌损伤、插管上机时痛苦的样子;似乎感受到那小小的插满管子的身体里那顽强的生命力。

      每张病危通知单都饱含了父母的焦灼、心疼、无力和希冀。监护室外寸步未离的父母在1周后终于等来了女儿转危为安的好消息,但孩子存在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仍然处于嗜睡状态,后续治疗道路还很长,充满了未知迷茫和无助。

      这个坚强的小姑娘是在我科进行高压氧治疗的第2例急性坏死性脑病的患儿,开始高压氧治疗时距离发病刚好两周,正处于早期康复的黄金阶段。由于国外尚无应用高压氧治疗该病的先例,国内少有病例报告,考虑到医疗安全和治疗效果,科主任于秋红在治疗前仔细查看了患儿,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并组织了科室病例讨论,同时与患儿妈妈充分详细地沟通了病情以及做高压氧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后,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于主任为患儿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安排医护人员专门陪护,并首次开展了高压氧治疗中小儿脑电监测,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估病情及预后。

      每次高压氧治疗需要患者待在一个密闭的高压舱里,经过缓慢升压、稳压吸氧、缓慢减压三个阶段,共计2小时,这对于一个意识障碍、完全不配合且躁动明显的孩子真的是个莫大的挑战,对医务人员的耐心、责任心和体力也是非常大的考验。小姑娘第一次做高压氧时,各位妈妈级的医务人员齐上阵,有安置电极的、有佩戴监护仪的,最辛苦的当数陪舱的医务人员,要在舱内时刻约束孩子,避免患儿躁动出现伤害,又要保证治疗及监护顺利进行。首次高压氧治疗的2小时真的是异常艰辛,陪舱结束后医务人员腰酸背痛。经过2次高压氧治疗后患儿的神志竟然神奇般好转,小姑娘竟然能摇摇晃晃地自己走进高压氧候诊室,还能用简短的语句跟我们打招呼。随着神志的改善,小家伙的各种情绪也丰富起来,她的妈妈看到了疗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为了配合治疗不惜各种花式“威逼利诱”,不再是一听孩子哭一看孩子闹就心软中断放弃治疗。高压氧康复治疗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坚持的缓慢过程,医患之间的信任是配合治疗的基石,特别是一些年幼的患者,父母的决心和毅力是他们取得康复疗效的决定性因素。

      经过15次高压氧治疗,小姑娘复查头核磁与脑电图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位于双侧丘脑的典型病灶已大部分好转吸收,脑电图变化相当显著,慢波明显减少,从结构到功能再到临床表现,她的各方面病情均有了让大家意想不到的好转。也正是因为有了治疗之前详细的病情沟通,当我把照片展示给孩子妈妈看时,毫无医学背景的妈妈竟然能一眼辨认出孩子好转后的检查结果。

      经历了1个月辗转各家医院的小姑娘,终于能出院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家了,出院时小姑娘言语流利,大运动及精细动作均已明显恢复,幼儿园里学过的儿歌、简单的加减法也能正确完成,记忆力及认知已达发病前水平,恢复了往日活泼可爱的小模样,还经常很有礼貌地搀扶病友奶奶一起进舱做治疗。她跟我绘声绘色地热聊她的新玩具——一套拔牙工具包。她告诉我,自己的理想是将来当一名拔牙医生。

      出院后小姑娘仍继续在门诊进行高压氧治疗,每次复查脑电图都是在高压氧治疗时进行。舱内的治疗时间过得漫长而无聊,但她都能非常乖巧配合我安置电极,偶尔也会哭个鼻子跟爸爸妈妈耍个小脾气,与第一次做脑电图时病恹恹的状态已判若两人。由于小姑娘头发长,做完脑电图头发上都会有沾满电极膏,北京的四五月份气温并不高、室外风大、且孩子大病初愈,每次脑电监测结束我们都会给孩子仔细洗干净头发、吹干湿发、梳好漂亮的辫子后再让她回家,正因如此,孩子的父母也才会更放心更加积极配合诊疗。

      高压氧小姑娘的故事结束了,但小姑娘的人生才刚开始,今年九月她将进入小学开启自己新的人生旅程。高压氧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也许并不波澜壮阔也并不惊心动魄,尽管每个故事十分琐碎十分渺小,但高压氧科全体医务人员在每个小故事中都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高压氧科也正是在这些无数小故事中不断成长。

      虽然高压氧科位于医院A区西北部的小角落,但那里充满了希望的曙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科里每位医务人员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中始终坚守医者的初心,继续为更多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


医务处    图:宣传中心 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