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中国研究团队证实 自发性脑出血手术后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安全有效

543ae36b1819a8c6c099aca158fd6658.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赵继宗院士-王硕教授团队11月20日在国际知名期刊《柳叶刀 神经病学》(LANCET NEUROLOGY)上在线发表题为“Safety and efficacy of early versus delayed acetylsalicylic acid after surgery fo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in China (E-start): 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open-label, blinded-endpoint, randomised trial”的临床试验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早期开始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预防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手术后缺血性主要心脑及外周血管事件发生,并且不增加术后再出血风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清源医师、莫少华博士、吴俊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佟献增副主任医师、王凯文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王硕教授为通讯作者,赵继宗院士为资深研究者。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很高。对于术后缺血性事件高风险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时机尚未确定。

      E-start试验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终点盲法的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自发性脑出血术后早期(术后72小时)与延迟(术后30天)开始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于2021年5月1日开始入组,历时2年筛选出来自中国8家分中心的269例具有心脑血管缺血事件高风险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按照1:1随机分配接受抗血小板治疗(100mg阿司匹林qd),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术后第3天开始持续到术后90天)纳入134例患者,延迟抗血小板治疗(术后第30天开始持续到术后90天)组纳入135例患者。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研究人群的中位年龄为60岁,女性占28%,幕上深部血肿占63%。在269名患者中,65名(24%)接受了开颅血肿清除术,40名(15%)接受了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164名(61%)接受了微创血肿清除术。

087592cddb959cd8a9c03ab56be721b6.jpg

      本研究发现,脑出血术后早期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术后90天内主要心脑或外周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显示,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发生率为20%(27例),延迟抗血小板治疗组发生率为31%(42例)(OR 0.56 [95% CI 0.32] - 0.98];p=0·041)。在安全性结局上,术后90天内新发颅内出血方面,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发生率为1%(1例),延迟抗血小板治疗组发生率为3%(4例)(OR 0.25 [95] % CI 0.03 - 2·23];p=0·21)。术后90天内有症状的颅内出血或任何中度或重度出血(根据BARC标准确定)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均没有差异。进一步的亚组分析表明,既往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术后早期抗血小板治疗有获益趋势,在其他预设亚组中主要结局无明显差异。

      E-start研究证实,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手术后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标志着中国神经外科在脑出血病人术后管理上的突破。本研究是继RESTART随机对照试验之后对于脑出血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性问题的又一重要证据,E-start研究纳入了自发性脑出血中手术部分的患者,是神经外科在脑出血病人术后管理上的首个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45f49295f60c3c302340abc04a629f9b.jpg

      本研究受到“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2501100)支持和资助。

团队PI

c88724b0c74736a9f6da272e7d784ee9.jpg

      赵继宗,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外科医学院荣誉院士,神经外科学专家。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院长,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

      赵继宗教授长期从事神经外科学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微创神经外科、脑血管外科和脑认知转化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主持国家9-5至12-5脑血管病外科治疗攻关(支撑)项目,攻克巨大动静脉畸形和复杂动脉瘤外科治疗关键技术。推广脑出血规范化微创手术技术,在全国普及烟雾病诊断和外科治疗。2016年赵继宗团队主持国家13-5项目“复杂性脑血管病复合手术新模式治疗”,提出“脑心同治”理论并付诸实施。2018年获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专项“脊髓损伤康复”。国内率先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将神经外科手术从脑结构性保护推向脑功能保护新高,使我国神经外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作为学科带头人,引领神经外科与中科院、北大、清华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认知障碍脑疾病临床转化研究。任世界神经外科联盟执委后,带领中国神经外科走上国际舞台。发表论文691篇,其中SCI收录202篇。主编出版《颅脑肿瘤外科学》《血管神经外科学》和《微创神经外科学》等专著14部,主持制定了我国《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2018年获吴阶平医学奖,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和中华医学会科学进步一等奖各1项。获全国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科普工作者。

f217207c99417a0140096388ff81b967.png

      王硕,神经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国家神经系统临床研究中心PI,英国皇家医学会外籍会员。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病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副院长,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中国执行委员。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及颅内肿瘤的外科治疗和研究工作,率先在国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提高了脑血管病的手术安全性和效果。同时还从事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包括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机制、脑血管畸形的分子病理学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Lancet Neurology、Science Bulletin、Radiology、Stroke、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先后主持和完成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等多个相关的实施。现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见多发病防治”项目和一项“太湖人才计划”的“顶尖专家团队”项目。现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副主编、《中国脑血管疾病杂志》副主编、《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副总编辑和《中华医学杂志》编委。现已获得国家及省部科技奖励14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担任主编和副主编出版专著11部、教材5部。先后获得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卫生部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全国普及计划’核心专家”“卫生部人才中心全国领域专家”和吴阶平-保罗杨森奖。

(神经外科学中心    莫少华 刘清源)


作者:莫少华 刘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