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新京报】2015-08-25 京张医院联姻脑科患者就近看病

发布时间:2015-08-25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wangzch58770_b.jpg

8月19日,张家口第一医院脑科中心,万伟庆正在为患者分析病情。

wangzch58769_b.jpg

8月19日,位于张家口第一医院5层的脑科中心,一位大夫走进诊室。

p38_b.jpg

wangzch58771_b.jpg

8月19日,张家口第一医院大楼外,便可见“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的标牌。A14-1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卢淑婵

  聚集着大量优质医疗资源的北京,曾被戏称为“全国看病中心”。国家卫计委曾测算的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外来就医的流动人口,每天约有70万人。

  诸如天坛医院、协和医院等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外有看病难、周边交通拥堵等带来的压力,内有医生压力大,不堪重负的难题。

  将患者引流,成为减压的必经之路。天坛医院在北京市内即将启动搬迁,位于丰台花乡的新址大楼已经封顶。与此同时,经过测算,该院每年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有9成的病人来自京外,其中大部分又来自张家口、内蒙古、山西等地。

  为此,与张家口当地医院合作,将天坛医院脑外科的医疗技术“植入”,也成为分流病患的方式之一。

  在距离北京城区200多公里外,京、张两地联姻而得的“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已于8月1日揭牌,两名来自天坛医院的主任医师在此挂牌坐诊,并主持该中心建设。

  名医派驻仅半月

  挂号已需提前三周预约

  从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天坛医院出发,先后沿京藏高速、张承高速一路向西北,约210公里之后,便到达进入张家口市区的收费站。在这里,一个广告牌上赫然写着醒目的“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在这行字的上方,还注明“就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以下简称第一医院)”。

  8月18日上午11时15分,已经接近午休时间,第一医院脑科中心主任万伟庆的诊室外,还有两位病人在等待。

  60岁的陈女士面部神经抽搐已有一年多,左半边脸看上去有些表情僵硬。“在老家福州看过很多中医不见好。”陈女士说,这次她来找丈夫度假,本来打算顺便到北京求医,结果听说有北京的专家来了张家口,便决定来试试。

  “是否能进行手术,要看检查的结果。”万伟庆仔细看过陈女士带来的脑部CT片,给她分析了可能已经发生的病变,建议服药加大剂量。

  第一医院始建于1941年,是张家口市市属惟一一所三级综合医院。在门诊楼5层,一片单独的区域,便是脑科中心,共有5间诊室。

  据院方相关人员介绍,第一医院原来只有神经内科。8月1日,天坛医院和第一医院签约,设立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派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万伟庆和副主任医师李菁晶到第一医院挂职。

  随后,第一医院又从原有的神经内科中调了五六名医生,一起成立脑科中心。

  “北京专家每周二、四上午出诊。”医院一名护士说,脑科中心的号分为普通号和专家号两种,普通号9元,专家号则是100元和150元。“专家每次出诊的号只有10个,想要挂上,至少需要提前三周预约。”

  缓解周边交通压力

  天坛医院将迁至丰台

  万伟庆到第一医院才刚刚20多天,手术已经排了20多台,他笑言,一个月之后的档期都已经满了。不过,对于这种忙碌,他早已经习惯。

  据央视报道,2014年,北京市三级医院总诊疗人次超过1.1亿人次,近三年更是平均每年增长1000万人次。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数据则显示,每天有70多万流动人口进京求医,北京因此被戏称为“全国看病中心”。

  作为一家大型的三级综合医院,天坛医院早已不堪重负。位于天坛内外坛墙之间,天坛医院所在之处已成为北京高峰时段的堵点之一,再加上规划设计较早导致医院建筑空间狭小,容量先天难以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与此同时,从北京的空间布置看,天坛医院周边三公里范围内,仅三级医院就有6家。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新的一个功能定位上,去分配紧缺资源,使患者在最适宜的地方得到最适合的医疗服务。

  为了缓解天坛公园周边的交通压力,恢复绿地退还公园,北京市部署,到2017年,天坛医院将搬迁至丰台花乡地区的新址。其也成为医疗功能疏解的首个整体搬迁的医院。

  5月底,丰台花乡,天坛医院新址大楼已经封顶。据了解,新址总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是现有院址建筑面积的4倍,共设床位1650张,日门诊、急诊量预计将比现在提升30%以上。

  不仅面积大了,新院址还将实现4G和WiFi信号全覆盖,病人进入医院后,用手机便能自助挂号、自主预约、自动导航,甚至是互联网交费。

  9成病人来自外地

  与张家口开展对接

  除了在北京市内的搬迁,向外地的疏解也在进行。

  今年2月,北京市卫计委、河北省卫计委和张家口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将以北京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对口支援张家口地区3至4家基础较好的医院,第一医院便是其中的一家。

  8月1日,天坛医院与第一医院正式签约,首批派驻万伟庆李菁晶两位主任级医师到张家口全面开展对接,分别担任第一医院副院长、脑科中心主任和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执行主任。

  “让他们有和第一医院同级干部相同的权力。”第一医院党委书记王玉萍介绍,这是首次在京张两地政府部门搭建的平台中,北京的医院落地京外地区。在此之前,两院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民间交流学习”。

  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表示,此举也将大大减轻该院的门诊负担,“天坛医院每天的病人有9成来自外地,特别是在神经内外科这种优势学科。”王拥军说,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来自张家口、内蒙古等地。

  此次在张家口设立脑科中心,不仅当地人不用再跑北京,与其邻近的山西、内蒙古等地的患者,也可以就近就医,预计能够减轻天坛医院神经科60%以上的门诊量。“医院压力小了,患者也不用再跑远路。”

  两医生“双城计”

  不一样的两点一线

  8月3日,两家医院正式签约后两天,万伟庆就“心急”地出现在了第一医院,“想早点过来看看”。

  与在天坛医院的工作不同,原来他只是单纯地做好一名医生,看门诊、做手术。到了第一医院,他还要考虑整个脑科中心的团队建设和运行。

  刚来几天,万伟庆就与院内的医生发生了争执。当时有个脑外伤的病人,紧急抢救过来了,“但由于术后关注不到位,情况并未转好。”万伟庆说,他当时很恼火,当着病人的面便把那位医生训了一顿,而这也让他发现仅自己业务过硬还不行,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万伟庆开始搞培训,自己亲自讲课,同时让医生自拟发展规划,“一、三、五年计划都有。”

  去了张家口20多天,万伟庆还没有回过北京,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是不想回,是没时间回。有时,他会一直在医院工作到凌晨2点,简单休息下,早上7点便起床上班。偶尔也焦虑,晚上睡不着,就找同事要点助眠的药吃,“累,不过这也是种挑战,为了把事情做好”。

  万伟庆忙碌着,晚“报到”几天的李菁晶也不轻松。她挂职为神经内科执行主任,实际“统领”的是第一医院原神经内外科共9个科室,工作涉及统一诊疗规范、业务培训等等,出诊时遇到非专业领域的病人,还得紧急向北京“求援”。

  去张家口之前,儿子说什么也不同意她走,最后她只好“背着”儿子,在外地度假一结束,就从机场直奔张家口,等到周末再回家给儿子“赔罪”。“他现在也适应了。”李菁晶说。

  也有比原来轻松的地方。在北京时,李菁晶家住西二旗,每天早晨她必须5点40分起床,赶在6点10分前出门,才能避过早高峰准时到医院上班。到了张家口,医院为他们在附近安排了宿舍,“步行5分钟就到门诊楼了,还能好好吃个早饭。”

  建区域脑科诊疗中心

  实现患者分流

  按照双方目前的约定,万伟庆李菁晶需要在第一医院至少挂职一年,搭建脑科中心诊疗系统的同时,建设起救治绿色通道,打通京张危重病人转诊的通道。

  李菁晶说,现在遇到危重病患,有时候她只能托人情帮忙转诊,“但这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根据规划,天坛医院迁到花乡新址后,定位主要为疑难危重疾病诊疗中心、重大新技术临床应用中心、高水平科研创新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

  针对外地患者集中的问题,天坛医院院长王晨介绍,他们将尝试与河北86家县医院实现信息共享,搭建天坛神经科云医院,让河北地区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在县医院就能实现门诊和会诊讨论等功能。

  “如果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谁愿意跑那么远?”万伟庆也认为,未来,第一医院的脑科中心应该是一般疾病的诊疗场所,如果在当地解决不了,再往北京转诊,从而实现患者分流。

  第一医院党委书记王玉萍表示,他们的目标是用3到5年时间,将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建设成为辐射晋冀蒙的区域性脑科诊疗中心,让周边地域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脑科。

  (新京报记者 黄颖)

    摘自《新京报》2015年08月25日 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