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小汤山”的故事】悄悄翻开他们的日记本,看看里面都写了啥?

作者:刘斐斐、于苗苗、王秋琳、王志平来源:北京天坛医院支援小汤山医疗队 发布时间:2020-04-09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据统计,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启用半月以来,出院保障组已累计转运2000余名离院人员,转运86车次,派出随车转运人员106人次。在这里,北京天坛医院支援小汤山医疗队的队员们已经奋战了20多个日日夜夜,随着一批批需筛查人员的到来、离开,这里每天都上演着无数令人感动的故事……

      翻开他们的日记,看看里面都写了啥?

      欢迎回家!---队员刘斐斐日记

      3月18日,我所在的3-6病区正式接收了第一批需筛查人员。她们的年纪大多数比我要小,看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心中无数的感慨都化成一句话:“欢迎回家”。

      我们用心照顾着他们,他们也在感动着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是一位男生,临走前他背着自己的行囊,突然转身对着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他说:“我鞠的这个躬是情不自禁的,不仅是对医务人员辛勤付出的感激,更是对祖国的热爱。”我们瞬间泪目,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微信图片_20200409163754_副本.jpg

      自从来到这里,许多同事和家人会问我穿上防护服难不难受?工作起来累不累?防护服的闷热、口罩留在脸上的印记,我一直不会忘记。

      但我相信,全心付出过,生命才会精彩,不后悔来过这里,让我有了一段特殊的经历。


      我很骄傲我是一名护士  ---队员于苗苗日记

      3月20日,上班的路上,我看到路边小园子里的杏花开了,想到家乡小路旁应该都有了抽芽的小草了吧。天黑得很彻底,我心里却很明亮。突然想起今天采血的一个姐姐,她和婆婆从美国回来,下飞机时由衷感慨:“我终于回家了……”她说起当时的情况眼圈泛雾,我说:“欢迎回家”,抬头对视,那眼神,我会记住很久很久。

      记得一位6岁的小朋友采血哭过之后,画了画送给我们,忽然间好满足,一切都是值得的。

微信图片_20200409164050_副本.jpg

      10点半到酒店了,我本想直接休息,看到“英雄回家”几个字却哭到不能自已,不是感动于“英雄”,而是感动于“回家”,感动于这样一个集体英雄主义的民族,坚决打赢了这场必胜之战。

      3月21日,休整一天。来到小汤山这些天,我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对于隔离与防护来说,练习与培训时越认真,实际操作时所害怕和担心的就越少,而每多穿一次防护服,就要在心里多一分认真,这样才不容易疏忽。把防护措施与工作做得越认真,站在你对面的需筛查人员就会越安心。

微信图片_20200409164112_副本.jpg

      需筛查人员来到这里所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每一次接他们进入病区,走过长廊时他们都很安静,很少交谈,所以“欢迎回家”四个字就格外得重要。再加上一只美好寓意的千纸鹤,魔力大大的。渐渐地就有了更多的“美好”,送给每一位新入院的需筛查人员各种各样的折纸,唯一不变的是每一种上面都写了四个字“欢迎回家”。每次送他们离院时,长廊里都是“谢谢”“辛苦了”“注意休息”的声音,我习惯在大家上车前说一句:“祝大家一切顺利!”

      3月25日,雨后的清晨,处处生机盎然,车上小伙伴们脸上都带着淡淡的笑意,又是美好的一天。病区只剩下一个需筛查人员,大家都盼望着他身体健康,早点离院回家。

      3月26日,我收到了科里的小伙伴们给我寄来的神秘盒子,里面什么都有,开心的一天,心里很安定,总有人在惦记你,等你回家。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她们在等我们回家。


      战胜疫情是我最大的心愿---队员王秋琳日记

      那天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我接到紧急通知,让我打包好行李,准备前往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没有任何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因为我知道,保卫首都的重任来了,我一定会尽全力完成好这项任务。

      入驻小汤山定点医院的第四天,我们新建2-7病区接到任务,收治十五名需筛查人员。凌晨四点,天还没有亮,昏暗的路灯下,我们认真收集每一名需筛查人员的信息,仔细地填写每一张表格。北京的三月,风还是那么冷,防护服的厚度不足以抗寒,写字的手被冻得冰凉,在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后,我们顺利把需筛查人员带至隔离区,安排好房间。一句句“谢谢,辛苦了”成了我们之间最简单又真诚的沟通。进入隔离区后,采集生命体征,入院宣教,指导需筛查人员使用床旁呼叫系统服务,扫描二维码采购生活用品,传递他们购买的物品和餐食,这些工作都由我们来完成,这时的我们不仅是护士,更像是他们的管家,保障他们的生活需求。

1.jpg

      早晨七点,十五名需筛查人员的咽拭子及血标本的采集工作开始了,双人核对,反问式核对,查看他们的手腕带信息核对,这些流程早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子里,贯彻在每一名护士的工作中,核对,核对,再核对的默契,不用磨合,与生俱来。

      “秋琳老师,麻烦您帮我一下。”一个刚刚参加工作不足两年的同事对我发出了“求助”信号。原来是同事抽血不太顺利,我放下手中的工作,进入房间,安抚需筛查人员情绪,同时为她重新选择适合抽血的静脉准备穿刺,说实话,我当时也很紧张,怕自己也不能成功,因为面前这个白白胖胖的小姑娘,肘正中根本看不清血管,通过跟她简单地沟通,得知她舟车劳顿20几个小时了,没有吃饭,没有休息,血管充盈情况可想而知。在反复选择合适静脉的过程中,护目镜起雾了。我调整了一下呼吸,等护目镜上的雾气慢慢散去,隔着双层手套触摸血管。凭着以往的工作经验,消毒,穿刺,—针回血,采血工作顺利完成,紧张的情绪稍稍缓解,“谢谢你,护士。”小姑娘对我露出了微笑,“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客气,你好好休息吧。”护目镜下我的双眼眯成一条缝,我笑了,为彼此之间的理解所感动。


      做好筛查的“哨兵”---队员王志平日记

      3月12日,刚刚下夜班的我接到通知,作为第一批医疗队员支援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13日早7点,医院及科室领导为我送行。

      首批到达的3位放射科外派诊断组成员均为三甲医院选派的专家,诊断经验丰厚,技术全面。我们与定点医院放射科原有人员共同努力,依托现有资源,迅速搭建诊断报告室。从地点选择到桌椅搬移、码放,从室内清洁到电脑及网络搭建,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大家汇集各家医院的工作经验,制定规章制度、诊疗流程、报告模式,很快,一个完善的诊断组工作初具规模。

微信图片_20200409164117_副本.jpg

      前期,我主要负责筛查胸部CT诊断工作。这是疫情筛查中的关键一环,如同哨兵一样,不容任何纰漏。按高峰期间每人完成近90份报告计算,这相当于每天需要浏览2-3万幅图像,但是大家没有任何抱怨。我们所有成员24小时备战,协同合作,工作中不放过任何一点可疑征象。工作至今,所有影像图像异常人员均准确报告,无一例差错及医疗事故发生。



(文:刘斐斐 于苗苗 王秋琳 王志平 图: 北京天坛医院支援小汤山医疗队)

北京天坛医院宣传中心出品